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八角鼓

pa chiao ku

乐器名。流行于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云南省大理、剑川等地的打击乐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名之,又因鼓框单面蒙皮,也称「单鼓」。初期的八角鼓是古代满族人用于自娱的一种伴奏乐器,亦说原为满族八旗的八位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镶嵌而成,象徵满族八旗的团结。旧时的八角鼓,鼓框用檀木、乌木或红木制成,鼓面蒙蟒皮,八角象徵八旗,每角嵌放三面小鏺,以示二十四旗佐。今之八角鼓,鼓框多用梨木制作,蒙驴皮或马皮,演奏时左手持鼓,拇指、食指、无名指、中指伸于鼓内,中指勾鼓,无名指、小指托鼓,右手弹击,演奏技法有搓、拍、轮、摇、簸、弹、挑等。曾流行于清代的宫廷和民间,常用以伴奏鼓书、单弦等曲艺。满族民间亦用于伴奏演唱和歌舞表演,白族的八角鼓,又称「金钱鼓」,有八角和六角两种,用以伴奏歌舞,演奏者左手举鼓,右手掌击。〔参考《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


同义词:单鼓
广义词:乐器名
相关词:金钱鼓

八角鼓

pa chiao ku

舞名。白族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各县白族聚居区。白族语称为纠儿鼓,译意为:金钱鼓或紧急鼓。近几十年以来,统称为八角鼓。在白族人家建房嫁娶或喜庆佳节,特别是在绕三灵、闹春王和田家乐等祭祀和民俗活动中,与《霸王鞭》一起表演。一般为男舞《八角鼓》,女舞《霸王鞭》,在白族唢吶吹奏和白族调中,配以《霸王鞭》、《八角鼓》热烈愉快的舞蹈,自然产生一种祥和、喜庆、安康的气氛和感觉。鼓身呈八角形单面扁鼓,鼓径十七公分,高四公分八公釐,鼓身各面嵌两或三片小钹。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掌击鼓面。其舞蹈跳法及风格韵律与《霸王鞭》基本相同,仅因其道具较轻便,故跳跃动作较多。


同义词:纠儿鼓
广义词:白族民间舞蹈
相关词:霸王鞭

八佾舞

pa i wu

舞名。礼仪舞蹈。﹝见佾﹞

八佾舞于庭

pa i wu yu ting

乐舞事件。中国古代举行祭祀礼仪时,凡大祀与中祀,多有乐舞献祭,舞者人数也有定制。即天子主持礼仪时,用八佾;诸侯主持礼仪时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见佾〕。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479)知道季孙氏(生年不详)僭用天子礼制,用八佾、舞者六十四人舞于宗庙的中庭,于是发出严正的批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参考《论语‧八佾第三》﹞


广义词:乐舞事件

刀舞

tao wu

舞名,也称《剑舞》朝鲜族舞蹈。是持可以转动的短剑进行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剑连结于特制的木柄上,剑身可以自由转动,表演者甩动剑身并使之随腕旋转,炽热、激烈、铿锵、雄健,豪迈动作与优美舞姿相辅相成,造成一种特有气氛。传说此舞起源于古代新罗贵族青年黄昌郎孤身潜入百济,拟舞剑刺敌王未遂而殉国的故事。原为男子表演,后发展成为典雅又具有韧性的女性舞蹈形式。因道具剑又似短刀,故又有《朝鲜族刀舞》之称。〔参考罗雄岩着(中

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