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同义词:跳神
广义词:藏族宗教舞蹈

羌姆舞谱

ch’ing mu wu p’u

舞谱名,《羌姆》为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寺院舞蹈。《羌姆》传到内蒙古仍沿袭藏语的发音称《查玛》。传到云南纳西族则称《蹉》。汉族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如北京雍和宫,承德晋宁寺、山西五台山等地称《羌姆》为《跳布札》,而群众则称之为《打鬼》、《跳神》。《羌姆》自西元八世纪下半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高励霆《喇嘛教寺院舞蹈《羌姆》探源》)《羌姆》在千年流传中,神灵越来越多,形象、法器、面具、服饰有了很多变化,舞蹈技巧也丰富多彩。为了传承的需要,产生了《羌姆》舞谱,或称《羌姆经文》、《羌姆经》、《查玛经》都用藏文书写。有很多名词述语,喇嘛们口传心授,有的能解读,有的则难以解读。下面展示《甘丹讲修兴盛寺羌姆谱》(高励霆在内蒙古寺院搜集)及译文:甘丹讲修兴盛寺羌姆谱(葛小沖译)向师尊金刚佛顶礼拜!这是智者生地大法宝典文,为闻名的甘丹讲修兴盛寺羌姆谱的纪录,依照扎什论布寺密咒王院的传统仪式规则如实记录下此跳神谱之次序。这是从早先抛朵马聚会坏劫仪轨发展而来的。首先向怙尊法王等佛进行酬忏颂扬。此后进行集中放咒并抛朵马、放布施,产生智慧(现观)后,抛剩下的朵马直到最后。之后允许驱逐鬼怪时,纠察僧(铁棒喇嘛)手持长尖铁棒,备好所用的大鼓、海螺、唢吶、香炉等,迎请主持大师,吹奏四次腿骨笛、摇旗三次,打三个三下大铙钹,从聚会门进到里面中央处,为迎请羌姆打一次,然后一起跳起来。哞三次,前3,右3,回3,前1,左2,回3,前7,大鼓3,结界4次。

同义词:查玛、跳布札
广义词:喇嘛教的寺院舞蹈
相关词:打鬼、跳神。羌姆

花棍舞

nua kun wu

舞名。京族民间舞蹈。流传于广西防城地区的巫头
、山心 、澫尾
三岛上京族聚居区。《花棍舞》的内容,是表示驱邪赶鬼,送神开路,保佑人畜平安。在京族传统节目「哈节」的祭祀活动中,由一名或两名桃姑
(京族称谓,即女民间艺人)表演。舞者身着紧身长衫的白色礼服,腰繫紫色缎带,两手各执花棍(长约四十公分,上缠剪成羊齿形的各色彩纸),随着疏密相间的鼓点,不断舞动手中的花棍。表演结束时,舞者把花棍抛出。传说,围观者接到此花棍者必吉祥,交好运。基本动作有:<轮指手花>、<躬身错步>、<双棍划圈>、<双手转棍>、<交错棍>等。动作敏捷、灵活,据有一定的技巧性。舞蹈气氛庄严肃穆,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节奏紧张激烈,主要由大鼓伴奏。


花舞

hua wu

唐宋宫廷舞蹈。《乐府杂录》:「舞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花舞》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手持花卉而舞;五代花蕊夫人宫词:「新秋女伴各相逢,罨画船飞别浦中,旋折荷花伴歌舞,夕阳斜照满衣红。」《宋书‧乐志》所记宋代宫廷队舞中有《採莲队舞》和《佳人剪牡丹队舞》。二、以人物扮花出现,如周密《齐东野语》所记:女伎头饰衣领均放牡丹花起舞,称牡丹会。三、藏于花中,花坼而后见。陈旸《乐书》:「用二女童舞,花坼而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之雅妙者也。」此舞传至朝鲜名《莲花臺》,(《高丽史‧乐志》)。四、以人体表现花卉,即所谓偃身成花字。

广义词:唐宋宫廷舞蹈
相关词:乐府杂录

花莲县立文化中心

hua lien hsien li wên hua chung hsin

机构名。成立于民国七十二年(1983)十二月二十五日。该中心除文物陈列馆、展览室、香林馆及图书馆会议室、视听图书馆放映室、儿童阅览室、图书馆大厅外。演艺之集会空间,演艺厅有八百一十个座位,大厅约一百坪,另会议室约二百坪。该中心每月均安排展览及演艺活动,演议会堂可供各界租用。地址为花莲市文復路6
号。


花灯

hua têng

舞名。汉族民间舞蹈。泛指在元宵节表演的各种民间舞。旧历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这一天有张灯、耍花灯、扮社火等娱乐活动,是我国民间最活跃最热闹、民间歌舞最为盛行的节日。它是历经唐、宋、明、清数千年的传统灯节。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宋朝京城元宵节舞灯盛况。孔尚任在他的《舞灯行留赠流香阁》一文,写他在俞锦泉家中观舞姬舞灯:「一灯一灯陆续吐,十二金钗廿四灯,灯光人面添媚娇,千旋百转记难真」。说明明代的灯舞已具有相当的水平。清代,灯舞更趋昌盛。姚燮的《今乐考証》有了更具体的记载:「每人花灯二,上场的一十二人,应节盘旋,颇触心目。其法有三十六变……」。元宵节的活动,以灯舞最多,各地称唿不一,有称《耍灯》,有称《舞灯》,亦有称《花灯》。民间灯舞经过长年累月的演,大约有两百多舞种。它们按舞法不同进行分类。表演形式多种多样。花灯又逐渐发展成花灯歌舞小戏。

广义词:民间舞蹈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