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广义词:人名
相关词:指挥家、映象中国

杖鼓

chang ku

乐器名。流行于中国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和朝鲜的打击乐器,又称「细腰鼓」、「拍鼓」、「蜂鼓」、「横鼓」、「长鼓」,明清以来在宫廷和民间广泛地被使用。鼓身木制,呈圆筒形,两端粗空,中段细实,两端各有八个拉绳铁勾,以繫绳绷羊皮、马皮或牛皮,中段有八个活动皮套可调节音高。有两种演奏姿势:一、坐姿:置鼓于架上;二、立姿:将鼓挂在演奏者身前。右手执细竹条敲击鼓面,左手拇指放在鼓框边,其余四指击拍。右面发音较高,左面发音较低,左右节奏交错,变化多端,常用于伴奏。在《长鼓舞》中,杖鼓既是伴奏乐器,又是舞具。〔参考《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

同义词:细腰鼓、拍鼓、蜂鼓、横鼓、长鼓
广义词:乐器名

杖头傀儡

chang t’ou k’uei lei

剧种名。中国古代傀儡戏的一种表演形式,又称「杖头木偶」,民间简称为「托戏」或「肘偶」,木偶身高六十公分左右,装有三根操纵杆,主杆持头,侧杆有两根分持双手,演出时舞台张一幅一人高之黑幕,演员在黑幕后面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两根侧杆,托举木偶在黑幕上方表演,加上佈景、灯光、音响等效果,宛如真人。近代改良之杖头傀儡有两人持五根操纵杆或三人持六根操纵杆共同操纵一个木偶表演,更增添木偶之灵活度。〔参考《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

同义词:杖头木偶、托戏、肘偶
广义词:剧种名

步罡踏斗

pu kang t’a tou

乐舞术语。即〈禹步〉或称〈巫步〉。道士设坛建醮时作法朝拜星宿、遣神召灵时,其行走进退之步法。其舞迹有如北斗星的排列状,故名〈步罡踏斗〉。﹝见禹步﹞。

同义词:禹步、巫步
广义词:乐舞术语

沈阿翘(生年不详)

shên a ch’iao

人名。唐文宗(西元827~西元840)宫人。擅歌舞,尤精于方响。原是吴元济的家伎,因元济家败,没入宫中,改姓沈。文宗因太和九年(西元835)「甘露之变」,受到宦官严重的监视,终日只能饮酒作乐以解其愁。一日沈阿翘御前献演《何满子》,表演深得文宗之喜爱而赐予金臂环。復演奏方响曲《凉州》,卓越的技艺更深得文宗之赏识,命宫中「内人」随她习艺。后来文宗将她许配与金吾卫长史泰诚,夫妻恩爱。数年后泰诚奉命赴新罗(今韩国),阿翘因思念丈夫而创作了《忆秦郎》。〔参考《碧鸡漫志》、《杜阳杂编》〕。

沃曰切

wo jih ch’ieh

舞名。鄂温克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内蒙古唿伦贝弥鄂温克族聚居区。《沃曰切》鄂温克语,汉译为天鹅,故又称《天鹅舞》。据传,在很久以前,驻守边疆的鄂温克士兵被沙俄军队包围,情况十分紧急。此时,恰好一群天鹅给咕,给咕,交相唿叫盘旋而来。沙俄士兵误以为鄂温克的援兵己到,仓慌而逃,致使鄂温克士兵得救。此后,鄂温克便将天鹅视为吉祥鸟。一些部落逐以天鹅为图腾崇拜。人们敬仰天鹅,时常在草地模仿天鹅各种动态,自娱而舞。表演时,人数不限,男女不分。先围成一个大圆圈,然后按单双数分成里外两个圈,沿顺时针方向,边舞边里外圈穿插。进里圈者,上身前俯,双臂在胯两旁作雏鸟状;退至外圈者,双臂张开如天鹅高飞。最后,排成一长队,如天鹅向远方飞去。主要步法为〈跟靠步〉;一足跟着地,足前掌拍地移动,另只脚踏地紧随。双臂自如松弛,呈天鹅傲然飞翔状,形态生动。无音乐伴奏,以表演者模仿天鹅给咕,给咕的叫声统一动作节奏。唿叫的方法是,女先唿「给」,男随唿「咕」,两组唿号声合在一起,恰是天鹅的叫声。

同义词:天鹅舞


灼(生年不详)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