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szŭ i wu

舞名。《见佾》。

四时舞

szŭ shih wu

舞名。此舞编作于汉文帝(西元前179~西元前157)时代。传说此舞改编自周文王(西元前11世纪)时代的舞蹈。此舞主要功能为象徵遵守法律与和谐的社会。汉时此舞用以向文帝(西元前179~西元前157)及武帝(西元前140~西元前87)宗庙献祭。﹝参考《汉书‧礼乐志》﹞

广义词:汉文帝
相关词:宗庙献祭

央宫乐

yang kung yüeh

舞名;乐曲名。一、唐朝(西元618~西元907)教坊中之乐曲及舞蹈名称。其乐谱及舞蹈均失传。二、日本宫廷雅乐左方舞乐之一。《央宫乐》系黄钟调,新乐、中曲。舞者四人。舞乐顺序:一、<黄钟调调子‧品玄>;二、<当曲>延八拍子,拍子十二,末二拍子加拍子;三、<调子‧入调>。〔参考《舞乐图说》、《雅乐》〕


左方

tso fang

日本舞蹈种类名称。〔见左舞〕

左右教坊

tso yu chiao fang

职官名。周代《大傩》打鬼仪式的大巫,本军职。其官位依周代乐官排比,依次为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和下士五级。负责宗教性乐舞的乐官为四级,方相氏负责驱疫,官位为中士级。〔详见《傩》〕。〔参考《周礼》、孙作云《饕餮考》、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左舞

tso wu

日本舞乐种类名称。左舞亦称左方、左方舞乐。系指由中国大陆传至日本之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宫廷宴乐。其中包含中国西域少数民族之乐舞及印度等地之乐舞。日本曾于大宝元年(西元702)在宫中设雅乐寮,有左舞及右舞之编制。左舞之编制有唐乐师十二人,乐生六十人,其后乐师名额渐次增加,凌驾其他乐种之人数。天平八年(西元736)由天竺僧仙那、林邑僧佛哲,将八首林邑乐传至日本,此八首被编入唐乐,由左方舞乐人员负责传承。左舞之舞者举凡进退场,举手转身等,均自左足、左手向左转为基本准则。左舞之服装以红色为主。为舞蹈伴奏之乐器计有:凤笙、龙笛、筚篥三管,羯鼓、太鼓、钲鼓三鼓及琵琶、筝两絃,被称为管弦。现存于日本之唐乐乐曲有壹赿调、平调、双调、黄钟调、盘涉调及大食调。左舞舞谱计有大曲、《皇帝破阵乐》、《春莺啭》等之外,尚有中小曲之舞谱三十余首。每逢春秋二季,尚在宫中及户外演出。〔参考《日本史‧礼乐志》、《舞乐图说》〕

同义词:左方、左方舞乐

布瓦

pu wa

舞名。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流传于新疆的喀什、和田等维吾尔族聚居区。俗称《老头舞》。每逢维吾尔族举行传统的「麦西热甫」(一种歌舞游艺集会的形式),或其它聚会,必定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由两名男子表演,反穿皮袷袢(对襟皮长袍,维吾尔族民族服装),翻戴皮帽子,手持龙头拐杖。所扮形象是老态龙钟的慈祥老人,既幽默风趣,又可敬可爱。舞时,两人蹒跚跳动,时而耸肩摇头,时而用拐杖杵地而行。拐杖的杵地笃笃声,伴之滑稽的舞步,常常引起围观者发笑。随后两人对舞,挥舞拐杖,相互对刺。动作浑厚有力,伴之以热情奔放的唿喊声,舞蹈气氛异常热烈。伴奏乐曲节奏性强,多为2/4
拍。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