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颜雪丹

yen hsüeh tan

人名。薪传奖得主。她是台湾原住民,雅美族。台东县兰屿乡椰油村人。兰屿岛距台湾四十九海浬与菲律宾巴丹岛遥遥相对。雅美人酷爱和平,生性善良。男人多以捕鱼为业,每当男人捕鱼归航时,妇女们在海滨跳《髮舞》欢迎他们平安回来。颜雪丹即为该乡《髮舞》之领舞者及该舞之保存者。


魏道道(生年不详)

wei tao tao

人名。元代名伶,擅独舞《鹧鸪》。据《青楼集》载:「自国初以来无能继者,妆旦色有不及焉。」知其不只是舞技精湛,扮相亦非他人能及也。〔参考《青楼集》〕。


鹅舞

ê wu

舞名。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流传于新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一带维吾尔族聚居区。每逢维吾尔族举行「麦西热甫」(一种歌舞游艺集会的传统形式)时,《鹅舞》是必定要表演的男子单人舞蹈。舞时,表演者身披白色羊皮大衣,右手退进皮袖筒内,手臂弯成鹅头状,再用一条红布扎起袖口成鹅嘴。在乐曲和歌声的伴奏下起舞。动作主要是模拟鹅的各种形态,如:行走、寻食、啄物、理毛等。围观的群众可随意跟着伴奏的乐曲唱赞美的或是贬意内容的歌词。当鹅听到赞美之词时,便欢快起舞;反之,则去追啄丑化牠的人。整个舞蹈风趣活泼,深受群众喜爱。伴奏乐曲多为2/4拍,伴奏乐器不固定,可随意採用。


铠甲舞

k’ai chia wu

舞名。羌族民间舞蹈。流传于四川省北部的茂县、汶县、理县等地的羌族聚居区。俗称《跳盔甲》,羌语音译为《克拉格西》。源自古代祭祀舞蹈,供祭奠在抗敌战争中牺牲的英雄或德高望重老人。在葬礼仪式的表演,或于每年羌族祭祀祖先之日(农历七月初十)跳此舞。其舞蹈程式为:出葬、跳盔甲、葬毕致哀。舞蹈者均为成年男子,人数不限。他们身着由方形牛皮连接成的铠甲,肩挂铜铃、头戴插有牦牛鬃毛或麦草的牛皮头盔,手持长刀、火枪等器械。在成群妇女的哀歌声中,舞蹈者成单人纵队跟随着领舞者以〈蹉步〉循逆时针方向缓慢前行,歌毕起舞。舞蹈分为:战士出征、凯旋归来两段。舞蹈者在行进中不断鸣枪、挥舞手中器械的同时,还发出:嗷—呀,嗷呜!悲壮的吼声,为死者驱除邪恶、寄託亡灵。然后,列队表演具有征战内容、场面简单的舞蹈,以此教育后代牢记先人为民族献身的英武精神。队形以:横八字、编辫子、万字格为主。基本步法为:〈蹉蹉步〉、〈重踏步〉等。舞蹈中经常以斜拧身和向左右转动躯干的特有姿态来表达情绪。整个舞蹈气氛庄严、肃穆。1980年,经马寿年等人编导的《铠甲舞》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同义词:跳盔甲、克拉格西
跳盔甲相关词:克拉格西


tu

乐器名。牍是以竹制作,长者七尺,短者三尺,用以击拍节乐。〔参考《周礼》、《三才图会》〕


罗东镇中正堂

luo tung chên chung chêng t’ang

机构名。成立于民国六十六年(1977)二月,场地约四百一十九坪,为罗东地区之大型室内艺文活动场所,经常举办音乐会及舞蹈表演等活动。场地可供各界租用。地址为宜兰市罗东镇中兴路1
号。


罗东镇公园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