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五声音阶

wu shêng yin chieh

音乐理论。流行于亚洲、非洲、中太平洋的一些岛屿、匈牙利、苏格兰民间音乐及美洲本土部落中的一种音阶形式,特别是在中国早期历史音乐中,长期佔有优越的地位,又被称为「中国音阶」。其五阶在中国被称为:宫、商、角、徵、羽,每一个音都可以当主音以建立调式,可形成五种不同的五声调式。〔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

同义词:中国音阶
广义词:音乐理论
相关词:宫、商、角、徵、羽

元和

yüan ho

舞名。唐朝(西元618~西元907)礼仪舞蹈。于下列祭祀仪式中奏《元和》之舞;一、春分日,祀朝日,奏《元和》之舞,舞六变,乐章三,系于显庆元年(西元656),礼部侍郎许敬宗撰,至干元元年(西元758),中书舍人徐浩又撰;二、祭风师,降神奏《元和》之舞,乐章四,贞元六年(西元790),由秘书监包佶撰写;三、祭雨师、雷师,降神奏《元和》之舞,乐章五,贞元六年,秘书监包佶撰;四、祀九宫贵神,奏《元和》之舞,乐章六。〔参考《旧唐书‧音乐》、《唐会要‧卷三十三》〕


内人

nei jên

职称。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宫中设有教坊,教坊中女性乐舞人员被选入宜春院者,称其为「内人」,亦称「前头人」。由于彼等具有优异之演技,表演舞蹈时多站在前头,居领舞者之地位,并经常在皇帝御前献舞,故称为「前头人」。彼等四季皆有米粮待遇,其得幸者,给宅第,赐奇异等珍贵物品。每月二日、十六日及生日时,其母、姊、妹等可至教坊与其相会。诗人张祐(西元782~?)在其诗作《春莺啭》中曾提及「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参考《教坊记》、《唐代音乐历史的研究》、《全唐诗》﹞

同义词:前头人
广义词:教坊

内平外成之舞

nei ping wau ch’êng chih wu

舞名。元朝(1271~1368)礼仪舞蹈;宗庙乐舞之一,属武舞。至元十年(1273)一月,祭太庙,奏《内平外成之舞》。该舞分六段:第一段象灭王罕;第二段破西夏;第三段克金;第四段收西域、定河南;第五段取西蜀、平南诏;第六段臣高丽、服交趾。〔参考《元史‧礼乐二》〕

广义词:武舞
相关词:武舞

内教坊

nei chiao fang

唐代乐舞管理机构。高祖李渊(西元618~西元626
)于武德初年(西元618)设立,隶属太常寺,乐工称宫人,习雅乐。于武则天(西元684~西元704)如意元年(西元692)改名云韶府,后又恢復旧名。玄宗(西元712~西元755)开元二年(西元714)又于蓬莱宫侧置之。〔参考《唐会要‧卷34》〕。


六么

liu yao

唐代着名歌舞大曲。又名《绿腰》、《乐世》。白居易《杨柳枝词》:「《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作为歌曲可谓家喻户晓,特别是来自西域或凉州的胡妓,最善此歌,号《乐世娘》。贺朝诗《赠酒店胡妓》:「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红氊铺新月,貂裘坐薄霜。玉盘初绘鲤,金鼎正烹羊。上客无劳散,听歌乐世娘。」《六么》曲子为贞元(西元785805)中乐工向唐德宗进献的曲子,德宗令录其要,因此为名。属软舞曲和琵琶曲。白居易《乐世》诗序称《乐世》曲调急促有「管急弦繁拍渐稠,绿腰宛转曲终头」句,又称琵琶高手康崑崙尝奏新翻羽调《绿腰》,也是急曲。白居易《琵琶行》有「初为《霓裳》后《六么》。」之句。唐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诗:「南国有佳人,轻盈舞《绿腰》……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盼,修裙欲溯空。唯恐捉不住,飞去逐惊鸿。」敦煌盛唐四百四十六窟《嫁娶图》结婚的场面,在乐工的伴奏下,一装束似男子的女舞者,双手背腰后正在起舞,提右足正在欲踏未踏间。五代画家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王屋山舞《六么》的舞姿与《嫁娶图》女子独舞舞姿极为相似。宋代仍流行此舞,欧阳永叔(修)有「贪看《六么》花十八」句,王灼《碧鸡漫志》卷三云:「此曲内一叠名花十八,前后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