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大明之曲

ta ming chih ch’ü

舞名;乐名。宋朝(西元960~1279)礼仪舞蹈,宗庙乐舞之一。宋仁宗(1023~1063)时代,以《大明之曲》,祭祀真宗(
西元
998
~1022
之庙。高宗南渡后,改以《熙文之乐舞》祭真宗庙。〔参考

《宋史‧乐一,五》、《玉海‧乐舞》〕

相关词:熙文之乐舞

大武

ta wu

舞名;乐名。周朝(西元前11世纪~西元前256)建国初期所创作之乐舞。被政府列为六代大舞之一。是一首颇具戏剧性的舞蹈。创舞者为何人,有几种不同说法;一、武王命周公所作,二、文王所作,由周人完成,三、武王所作,四、周王与武王共同创作。《大武》主要为歌颂武王伐纣灭商之功德。舞蹈表现也环绕此一主题,描述军队作战之英姿与文德之治。全舞分六段:第一段首先击鼓,然后舞者出,间隔距离三步总干而立;第二段:舞蹈姿态发扬蹈厉,象徵灭商;第三段:向南进军;第四段:平定南方疆土;第五段:舞者分夹而进,同时振铎(乐器)为节,以戈矛击刺四次,象徵东、西、南、北四伐之事蹟,表现周公与召公分治于陕东与陕西;第六段:舞者返回原位接受人民之欢唿尊崇。《大武》表演时,乐器演奏用〈无射〉(C调),演唱用〈夹钟〉(F调)。《大武》因系周朝开国之乐舞,有周一代将其功能推展至极点;除为贵族子弟必修之课程外,并用以祭祀祖先及先师。天子宴百官及德高望重之贤者,均表演《大武》,甚至由武王亲自表演以示对长者之敬意。〔参考《周礼‧卷二十二》、《礼记‧乐记》、《庄子‧天

下篇》〕

相关词:六代大舞

大祀

ta szŭ

祭祀名称。中国古代祭祀礼仪分大祀、中祀及小祀三种。大祀是由国家主持之祭祀中最隆重礼仪之一。祭祀对象为天地、上帝、太庙及社稷。上述祭祀礼仪中均有乐舞表演;周朝(西元前11世纪~西元前256)祭天时舞《云门》,祭地时舞《咸池》,祭先妣舞《大濩》,祭先祖舞《大武》。周之后,历代仍沿用此制度,但所用乐舞名称多有变更,唯舞蹈形式仍以文舞、武舞为主。〔参考《周礼‧卷十二,卷二十二》、《礼记‧卷五》〕


广义词:祭祀名称
相关词:云门、咸池、大濩、大武

大咸

ta hsien

舞名;乐名。又称《咸池》。关于此乐舞之起源有三种说法:一、传说中是黄帝时代所创作;二、传说中尧时代所创;三、传说中系黄帝时所创,于尧时代加以修订。《大咸》之作者,传说中系由伶伦与荣将,据说由质加以修正。大咸》之音乐系〈太蔟〉(E),演唱用〈应钟〉(C)。《大咸》主要表现尧之德;即禅位于舜,又能亲民,施以仁政,其德无所不施。《大咸》用以祭祀地祇、祖先及先师,周朝(西元前11世纪~西元前256)时,也是贵族子弟必须学习的乐舞之一。〔参考《周礼》〕


同义词:咸池

大垂手

tai ch’ui shou

舞蹈动作名称。似京剧中的〈透袖〉,始见于南朝梁简文帝《大垂手》诗:「垂手忽迢迢,飞燕掌中娇。讵是长沙地,促舞不回腰。」可见以袖为舞容的〈大垂手〉动作幅度大于〈小垂手〉,但不旋转为其特点。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