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shu sun t’ung

人名。鲁国薛县人。秦时(西元前221~西元前206)以文学徵昭待诏博士,二世(西元前209~西元前207)拜为博士。汉王二年(西元前205)降汉。刘邦拜为博士并号稷嗣君。汉王五年(西元前202)并天下。叔孙通采古礼与秦仪制订汉礼。并徵鲁诸生三十余人,在野外演练月余。请高组试观,帝令群臣学习之。自是汉代君臣之礼仪定矣。高组拜叔孙通为太常。〔参阅《史记》、《汉书》〕。


和宁

ho ning

舞名。唐朝(西元618~西元907)礼仪舞蹈;穆宗(西元821~西元824)庙祭之乐舞。关于穆宗庙祭用何舞,其说有二:一说于元和十五年(西元820)有关单位建议用《和宁》之舞,祭祀穆宗庙,由中书侍郎平章事、牛僧孺撰写乐章;另一说系以《大定》之舞祭穆宗庙。〔参考《旧唐书‧音乐》、《唐会要‧卷三十三》、《二十二史考异‧卷五十八》〕


和声署

ho shêng shu

机构名。清朝(1644~1911)主掌朝会、燕飨诸乐舞机构,属乐部。有署正、署丞由满汉族各一人担任;满员由内务府郎中、员外郎兼充,汉员由礼部郎中、员外郎兼充。供用官三十人。署史长十六名,署史一百四十八名。署史即乐工,演奏朝会及燕飨之音乐。﹝参考《清史稿‧卷一百一十四》﹞

广义词:机构名

周公兴礼乐

chou kung hsing li yüeh

乐舞事件。周朝(西元前11世纪~西元前256)初年,当成王讨伐淮夷归国后,周公以天下已平定,然而一切典章制度及礼乐尚未建立,乃作《周书》;制定官职及用人之法、兴正礼乐,改革制度。百姓安和乐利,歌颂之声大起。﹝参考《史记‧卷四》﹞

广义词:乐舞事件
相关词:周书

奉常

feng ch’ing

职官名。秦朝(西元前221~西元前206)中央政府高级官员,属礼官。奉常辖下有太乐令太乐丞,主掌宗庙礼仪事宜。﹝参考《秦会要‧职官》﹞

广义词:职官名
相关词:掌宗庙礼仪

奇拉克乌苏里

ch’i la k’ê wu su li

舞名。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流传于新疆的和田、莎车、喀什、麦盖堤等维吾尔族聚居区。《奇拉克乌苏里》是维吾尔语,汉译为《灯舞》。据传,早在汉、唐时期,维吾尔族信奉佛教,佛教历来具有以灯理喻佛法表示扫除黑暗,故有灯舞流传。后来维吾尔族虽改信伊斯兰教,但《灯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保存流传至今。该舞是以照明的原始小碗油灯作为道具。舞者多为男子,单人舞形式。表演时,将油灯点燃顶在头上,合着音乐节拍悠然起舞。开始,舞步平稳、轻快,两臂自如地从身旁徐徐抬起,随之向左右挥舞摆动。继而节奏加快,动作也随之激烈,或跳跃,或旋转。该舞有很高的技巧性;无论做任何动作,头部始终保持平稳,要做到灯火不灭,灯油不外溢的程度。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