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同义词:札克处尔登登

于菟舞

yü t’u wu

舞名。土族民间舞蹈。流传于青海省的同仁县一带土族聚居区。据《左传》记载,楚人称虎为于菟。故该舞与古楚地风俗有一定关系。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土族人民要隆重举行祭祀山神的活动。届时,必定要表演《于菟舞》。舞者为七名男子,面部及全身均用黑炭灰画似虎头及虎身的条纹图案。在祭司(巫师)的主持下,由打击乐伴奏,表演者合着锣鼓的节奏表演。舞蹈以〈垫步〉、〈吸腿跳〉为基本动作,表现虎的威武凶勐,兽中之王的生动形象。从古至今,土族人民始终以这种传统的形式,祈求能镇妖驱邪,保佑人畜平安的愿望。舞蹈节奏平稳、热烈,多为2/4
拍。伴奏乐器用锣、鼓、镲等。


明堂

ming t’ang

古代帝王宣扬政教的地方。举凡祭祀、朝会、军礼、庆功、行赏、选士、养老尊贤、习射及教学等大典,均在其中举行。﹝参考《秦会要》、《礼记‧明堂位》、《唐会要‧明堂制度》﹞

同义词:帝王宣扬政教的地方

昊天乐

hao t’ien yüeh

乐舞名。唐代大曲名。(崔令钦《教坊记》作《昊破》)此调指武则天所用《昊天乐》之入破部分。唐代长安有昊天观,极盛一时,此曲或为道家曲调。教坊四十六大曲中,曲破之名尚有《胡僧破》,唐代仅此两条为曲破之体。

广义词:唐代大曲名
相关词:胡僧破

东巴舞

tung pa wu

舞名。纳西族东巴教祭坛上东巴跳的舞蹈。流传于云南省纳西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等纳西族聚居区。约有九百多年历史的东巴教,拥有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用象形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经中的《蹉模》,就是专门记述舞蹈的经书,也就是舞谱。书中记录了东巴舞蹈的内容、跳法、图形、舞蹈形式、使用的道具服装等,还有不少东巴舞蹈未记入《蹉模》中,至今仍保留在东巴的记忆里。东巴舞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表现神的,如《什罗蹉》(东巴教始祖丁巴什罗)、《优麻蹉》(护法神)等;一类为表现动物的,如老虎、牦牛、狮子、飞龙、金鹿、孔雀等,这些动物也多为神的座骑。每一类又有极为丰富和复杂的内容。如表现东巴教始祖丁巴什罗的《什罗蹉》,就有较完整的故事内容:开始表现丁巴什罗的母亲把他从腋下生出来,接着表现他学走路,被刺扎着脚,和恶鬼作斗争,以及他从天上带领三百六十个教徒到人间来等情节。每一个情节有一套或几套完整的舞蹈动作,有固定的程式和规范,有自己的组合规律,每套动作的开始和结尾图形和动作基本上固定,每当达到高潮时,即出现所表现对象的典型动作。形象地、准确地表现出对象的性格特徵。如表现《什罗蹉》和《优麻蹉》等神时,肃穆庄严、刚劲有力、动作粗犷、目光有神,具有战斗性,多有找鬼、压鬼、杀鬼等动作。舞蹈者左手拿板铃、右手拿刀。表现女神的舞蹈则柔和优美,内在的韧性和唿吸韵律比较突出,舞蹈者左手拿板铃、右手拿鼓。前者座骑多为老虎、狮子、飞龙等,后者座骑则多为金鹿、孔雀等。《东巴舞》中虽然大多数是表现神跳和具有神性的动物造型的内容,但其实质是神的形象、人的气质,亦神亦人。有的是神的含意、动物的形象、人的气质。因此《东巴舞》虽属祭坛上东巴跳的舞蹈,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近年来,专业舞蹈工作者以对《东巴舞》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研究。东巴舞谱已进行了翻译〔见杨德鋆、和发源、和云彩着《纳西族古代舞蹈和舞谱》1990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并恢復为舞蹈形象,录影加以保存。

广义词:祭坛上东巴跳的舞蹈
相关词:什罗蹉、优麻蹉

东江

tung chiang

舞名。戴爱莲创作、表演的独舞。杜勃作曲。戴爱莲根据抗日战争时期一篇报导创作,反映广东东江渔民在日本飞机狂轰乱炸下,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更表现渔民们奋起復仇的决心。用现代舞的形式来表现中国人民对敌斗争的精神面貌。该舞于西元1941在香港由昆明惠滇医院募捐委员会与保卫中国同盟联合举办在为昆明惠滇医院、国际和平医院筹款的慈善音乐大会上首演。

广义词:舞名
相关词:现代舞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