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ta shan chih wu

舞名。宋朝(西元960~1279)礼仪舞蹈。用之于祭祀宗庙。建隆元年(西元960)五月,有司建议以《大善之舞》祭祀僖祖文献皇帝庙。高宗南渡后,于绍兴十五年(1145)改用《基命之乐舞》祭僖祖庙。〔参考《宋史‧乐一,乐五》、《玉海‧乐舞》〕

大钧

ta chiun

舞名。唐朝(西元618~西元907)礼仪舞蹈;宗庙乐舞之一。元和十五年(西元820),有关单位建议:以《大钧》之舞,祭敬宗庙乐章由中书侍郎章处厚撰写。〔参考《旧唐书‧音乐一》、《唐会要‧卷三十三》〕


大顺

ta shun

舞名。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及宋朝(西元960~1279)之礼仪舞蹈;宗庙乐舞之一。唐朝于元和元年(西元806)以《大顺》祭顺宗(西元805~西元805)庙。宋朝初年仍沿用此舞。据《宋史》载:建隆元年(西元960)五月,由有关单位建议,以《大顺之舞》祭翼祖简恭皇帝之宗庙。〔参考《旧唐书‧音乐一》、《唐会

要‧卷三十三》、《宋史‧志六,乐一》〕

相关词:大顺之舞

大顺之舞

ta shun chih wu

舞名。宋朝(西元960~1279)礼仪舞蹈。用之于祭祀宗庙。建隆元年(西元960)五月,有司建议:用《大顺之舞》祭祀翼祖简恭皇帝。〔参考《宋史‧乐一》、《玉海‧乐舞》〕


大鼓舞

ta ku wu

舞名。基诺族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县基诺洛克和勐旺区的补远乡基诺族聚居区。传说:远古时期,基诺族祖先阿麦腰白创造万物,唯独没有造水,后来,阿麦腰白造出了水,水一出就淹没了大地,阿麦腰白又造了一个大鼓,把未被淹死的么赫么妞兄妹放在大鼓里随水漂流,洪水退后,兄妹俩从鼓里出来,繁衍了基诺族。为了感谢阿麦腰白,逢年过节就敲起大鼓,跳起了《大鼓舞》。最早为祭祀性舞蹈,由男性独舞,后发展为老年人参加的舞蹈叫《司土嘓》,内容为祝愿大鼓给基诺人带来财富和粮食。以后又发展为青年人都参加跳的舞蹈叫《厄扯嘓》,边歌边舞,内容为男女青年谈情说爱,节奏也极为愉快。《大鼓舞》在三种情况下跳:第一种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人们第一晚上跳《司土嘓》,第二天跳《厄扯嘓》。第二种是农历三月,人们祭祀家神。第三种是村社领袖盖新房时跳,第一天跳《司土嘓》,第二、三天跳《厄扯

嘓》。舞蹈时,以身体的颤动及脚跟并带梗劲为特点。

广义词:基诺族民间舞蹈
相关词:司土嘓、厄扯嘓

大宁之舞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