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林香芸(1926~)

lin hsiang yün

人名。台湾台南人。台湾第一代舞蹈家,编舞家及舞蹈教育工作者。1936年随母亲林是好女士迁居日本,入东京新宿冢小学继续未完成的国民教育。就读小学期间并至小浊恂子舞校习舞。1942年入松竹影画株式会社修习演艺课程,课余在大村能章歌谣学校学习歌唱,尚随高田世子习舞。1943年復随母亲移居东北长春,与母亲同台演出之余又随京剧名师习戏曲身段。1945年与卢友仁先生结婚,同年创作中国古典舞《王昭君》,此舞自首演即受观众的赞赏,也为她从事中国古典舞蹈的创作奠定个人的风格。1946年九月举家返台,旋应台南市总工会之请,于十一月作返台后之首演,也因此展开其在台教学的工作。隔年迁居台北
,首于汐止设班授课,
1948年于新店成立台湾第一个专业舞团,1952年在北投设立「林香芸舞蹈研究院」,每年定期做全省巡迴演出,为台湾早期舞蹈艺术之推广贡献良多。林香芸的才华是多方面的,无论芭蕾、中国舞蹈皆擅长外,更兼及世界舞蹈,如印度舞、印尼舞及西班牙舞等。林香芸对于台湾早期的观光事业也做了许多贡献,「林香芸舞蹈团」常驻中泰宾馆表演中国舞蹈,既享佳宾亦是另一种文化交流的表现。林香芸秉持着「人尽其才」的理念辅导学生就其各自的专长发挥,因而造就了许多不同领域的舞蹈人才,娱乐性舞蹈的王月霞、社会舞蹈教育的杨素珍,及学校舞蹈教育的卢翠滋等等不胜枚举。1990年教育部颁发「中华民族文化薪传奖」,1998年又颁资深舞者的慰问奖,奖励林香芸对台湾舞蹈的贡献。


杯盘舞

pei p’an wu

舞名。晋代舞蹈。双手执杯盘反覆而舞,或作《桮槃舞》,属杂舞类。干宝《搜神记》载:「晋太康中(西元280289)天下为《晋世宁舞》,矜手以接杯盘,反覆之。」这分明是手持道具带有杂技性质的舞蹈。晋杯槃舞歌诗:「晋世宁,四海平,普天安乐永大宁。四海安,天下欢,乐治兴隆舞杯槃。舞杯槃,何翩翩,举坐翻覆寿万年。天与日,终与一,左回右转不相失。筝笛悲,酒舞疲,心中慷慨可健儿。樽酒甘,丝竹清,愿令诸君醉復醒。醉復醒,时合同,四坐欢乐皆言工。丝竹音,可不听,亦舞此槃左右轻。自相当,合坐欢乐人命长。人命长,当结友,千秋万岁皆长寿。」所以名《晋世宁舞》,是採用了诗歌的首句。南朝宋齐首句改为《宋世宁》、《齐世昌》,其余歌辞未加改动〔郭茂倩《乐府诗集‧卷56》〕。后世杂技舞杯槃与晋杯盘舞可谓一脉相承,技艺更加复杂,变化更多样,色彩更加丰富。

广义词:晋代舞蹈

板眼

pan yen

乐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用以表示节拍的术语。强拍称为板,弱拍与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其种类有:一、有板无眼(相当于一拍子),又称〈流水板〉,每拍皆为板位,但不能理解为每拍都是强拍。二、一板一眼(相当于二拍子),又称为〈一眼板〉,其板位在第一拍,眼位在第二拍。三、一板三眼(相当于四拍子),又称为〈三眼板〉,其板位在第一拍,头眼在第二拍,中眼在第三拍,末眼在第四拍。四、赠板(相当于八拍子),以两个〈三眼板〉组成的节拍形式。五、无板无眼(相当于散拍),为自由节拍形式。在工尺谱中,板眼的符号通常以ˋ或╳代表板,○代表眼或中眼,●代表头眼或中眼。〔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

广义词:表示节拍的术语
相关词:强拍称为板、弱拍与次强拍统称为眼

ch’u

乐器名;舞具名。流行于台湾原住民地区的打击乐器,有四种不同的用途:一、音乐演奏用:在邵族地区流行,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旅游者参观而制,演出形式由数名至十余名妇女,各执长短不同的杵,在石盘上轮流桩击,以发出优美的旋律,称之为杵乐;在曹族,还有一种奏完杵乐后唱的歌,称为杵歌。二、仪礼中使用:在雅美族丰年祭上,以杵击臼作为仪礼之用,只有节奏,并无旋律,击时可唱杵歌。三、捣谷使用:在泰雅族,杵仅在捣谷时使用,数名妇女手持大小长短一致的杵,边捣边唱。四、音乐演奏和捣谷兼用:在布农族部分地区和过去的平埔族地区,由数名妇女各执长短不同的杵,捣谷于石盘或臼内,有时伴以歌声,有音乐演奏和捣谷双重功用。〔参考《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

广义词:乐器名、舞具名
相关词:杵乐、杵歌

杵歌

ch’u ko

歌曲名。流行于黎族、台湾原住民、景颇族等地区的一种民间劳动歌,一般由妇女数人手持木杵,围绕石臼,一边舂米一边歌唱,曲调结构短小,节奏规律,音域不宽。云南景颇族中的杵歌,歌词多为「耶鲁」等衬词。台湾原住民中,妇女用长短不同的乐杵捶打石臼,因而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但不歌唱。〔参考《中国音乐词典》〕

广义词:歌曲名

武功之舞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