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玄德升闻之舞

hsüan tê shêng wên chih wu

舞名。宋代宫廷祭祀舞蹈。宋太祖赵匡胤干德四年(西元966)诏令太常寺判和岘制定雅乐,和岘根据古制:「揖让得天下,先奏文舞」遂制定《玄(元)德升闻之舞》。舞人用一百二十八人,以倍八佾之数,舞人分为八行,每行十六人,皆着履执拂,服袴摺,冠进贤冠。引舞二人,各执五采纛。此舞的文容变数,参考后周流传的雅舞,稍加增删。宋太宗赵炅淳化二年(西元991)和岘之弟太子中允和奏请改殿庭二舞(指《玄德升闻之舞》和《天下大定之舞》)之名。和云:《周易》有化成天下之辞,谓文德也……望改殿庭旧用《玄德升闻之舞》为《化成天下之舞》。太宗诏曰:「可。」其后宋真宗赵恒时代復下诏用干德时代的旧名,即和岘所定《玄德升闻之舞》。〔参考《宋史‧乐志》〕

广义词:宋代宫廷祭祀舞蹈
相关词:化成天下之舞

玉兔浑脱队

yü t’u hun t’o tui

乐舞团队名。宋朝(西元960~1279)教坊小儿队舞十队之一。「玉兔浑脱队」每于皇帝举行春、秋及圣节三大宴,御楼赐酺,崇德殿宴契丹使臣及上元观灯时,随小儿队其他九队,依次表演乐舞。衣四色绣罗襦,繫银带,冠玉兔冠。﹝参考《宋史‧卷一百四十二》、《东京梦华录》﹞

广义词:乐舞团队名
相关词:表演乐舞

玉卿嫂

yü ch’ing sao

舞剧名。舒巧、应萼定共同改编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小说《玉卿嫂》为同名三幕舞剧。《玉卿嫂》第一幕「青春的感叹」,描绘年轻寡妇思春的心态。第二幕「死亡的临界」。第三幕「荒漠无情的世界」,以群舞外化了玉卿嫂哀怨痴迷的思绪,把悲剧推向高潮。袁丽华扮演玉卿嫂,陈文彬扮演庆生,方红扮演金燕飞,都能较好地体现作品的精神,因此获得演出的成功。

广义词:舞剧名

玉树后庭花

yüshu hou t’ing hua

舞名;曲词名。南朝(西元420~西元589)宫廷乐舞之一。《玉树后庭花》之歌词,系由陈后主陈叔宝(西元553~西元604)所作,属「清乐」。隋朝(西元581~西元618)因袭之。入唐(西元618~西元907)为五言四句声诗。因为大曲,列为教坊乐曲目之一。玄宗(西元712~西元755)时入法曲。舞蹈演出,场面豪华,声调哀怨。由沈亚之所撰写的〈卢金兰墓志铭〉:「……玉树之舞,故衣袭大袂、长裙,作新眉愁嚬,顶鬓为娥」,可略知其舞蹈衣饰及表现。《玉树后庭花》于唐朝时传入日本,日本宫廷雅乐部将其列入左方舞,保存至今。日本保存之《玉树后庭花》系〈壹趆调〉,舞者四人,舞乐顺序:一、〈序〉延八拍子,二、第一帖拍子十四,第二帖至第八帖均为十二拍,延八拍子。〔参考《隋书‧乐志》、《教坊记笺订》、《雅乐》〕

广义词:清乐
相关词:清乐

瓜切

kua ch’ieh

舞名。僳族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流传云南省怒江、丽江、保山僳族聚居区。有的地方又叫《刮克》,有的因其内容主要表现生产劳动,也有叫《生产舞》的。每逢节日集会、喜庆佳节,或栽插完毕后,群众都喜欢跳此舞。有劳动模拟也有表现生产劳动中的艰辛和情趣。在怒江州和丽江地区的生产舞,主要表现农业生产中的挖地、撒种、收割、打谷子、背谷子、打猴子等内容。保山地区的生产舞,则主要是表现林业生产中的伐木、改板等内容。《瓜切》的特点为节奏性强、原始古朴、热烈粗犷。无任何伴奏,但全脚掌踏地的跺脚声,既成了丰富有力的伴奏,又具有独特的节奏特徵,一般为手拉手围成圆圈起舞,手随舞步自然甩动,在一些特殊表现时,手臂有少许动作和变化,如表现挖地时,就要双臂高举用力往下,表现打猴子时,即不拉手,双手做执火葯鎗或弓弩打猴子状,表现背谷子时,即双手扶头做背谷子动作,脚上动作和节奏则变化不多。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