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仙韶曲

hsien shao ch’ü

乐舞名。唐代宫廷乐舞。《唐会要》卷三十四载:「文宗朝开成三年(西元838)四月,改《法曲》名《仙韶曲》。仍以伶官所处为仙韶院。」可知《仙韶曲》是由居住在宫廷乐舞机构仙韶院的乐官和伶官表演的乐舞。

广义词:唐代宫廷乐舞

加扎依尔

chia cha i êrh

舞名。乌孜别克族民间舞蹈。流传于新疆的伊犁
、霍城等地乌兹别克族聚居区。《加扎依尔》为乌孜别克语,汉译为瀚海之意。为男子单人舞,形式灵活、自如。舞时,带有一定的即兴发挥特点。通常在年节、婚礼、聚会活动时表演。该舞的主要特点,是模拟雄鹰的飞翔、俯冲等各种形态,以此表现乌孜别克族男子坚强英勇的性格。步法主要以碎步为主,上身双臂的手式比较丰富。伴奏音乐为
2/4
3/4
拍的混合节奏。伴奏乐器为:热瓦普、弹布尔、独它尔、笛子等。


包春琴(1921~

pao ch’un ch’in

人名。薪传奖得主。她是台湾原住民,排湾族。台湾台东县达仁乡土坂村人。排湾族的舞蹈多半伴随着他们的祭仪而举行;如播种祭、收穫祭、狩猎祭、婚礼祭、祖灵祭和五年祭。排湾族很重视祭祀祖先;他们的五年祭就是一种很复杂的祖灵祭,每隔五年,在十月中举行的五年祭,传说天神和地神在这一天都降临人间,并将死者的灵魂带回人世和大家团聚。村民们在田地里盖一间小屋,请祖先们来居住,并且准备酒、猪肉、槟榔、小米糕等祭品,同时举行狩猎、爬山、赛跑、歌舞活动。村民们并用竹竿打绳球(一种用草藤作的球)用以祈福。祖灵祭的目的除祈福外也含有感谢丰收及以新谷供养祖先之意。这些仪式中之舞蹈均由头目主持。包春琴即台东县达仁乡土坂村之头目,凡所有祭仪中之舞蹈服饰、动作、音乐皆由其主导,她的舞蹈将由女儿包秀美、长子包雄飞共同承袭。

北庭乐

pei t’ing yüeh

舞名。又名《北亭子》。日本宫廷雅乐左方舞乐之一。系由唐朝(西元618~西元907)传入日本。日本文献记载:《北庭乐》系壹赿调、新乐、中曲。舞者四人。舞乐顺序:一、<壹赿调调子、品玄>;二、<当曲>,早八拍子。拍子十四。共四帖;三、<重吹>反覆<当曲>。〔参考《日本史‧礼乐志》、《舞乐图说》、《雅乐》〕

同义词:北亭子

北管惊奇

pei kuan ching chi

舞曲名。陈中申、陈明章作曲,陶馥兰编舞,19934月由多面向舞蹈剧场在台北市立社教馆首演。舞蹈分成两个部分,上半场音乐由陈中申编写,分成序、三仙、五仙、二仙、一仙、八仙与王母(群舞)、跋(群舞)等段落,内容有移植传统北管音乐—开场乐(以唢吶主奏)、有依北管音乐素材发展而成之乐段,全曲乐队编制为唢吶两名、笛一名、板胡一名、二胡一名、打击两名,其中一仙之单人舞,由蒋建元独自以北管戏中之身段和部分道具分饰文生、武生、小旦、净、末、丑等角色,音乐也以各种乐器主奏表现不同的角色,为此舞中非常突出之段落。下半场剧情以北管薪传奖得主王金凤之一生故事为内容,穿插戏中戏的效果,音乐由陈明章编写,以电子合成器模仿北管音乐风格写成,戏中戏部分由王金凤及新美园北管剧团演出。1993年由水晶有声出版社录制CD唱片及录音带出版。

广义词:舞曲名

半社渠

pan shê ch’ü

舞名。唐代软舞之一。据《唐会要》载:「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太乐属曾改变了一大批乐曲的名称,其中将《半社渠》改为《高唐云》。由此推断,《半社渠》可能是唐时的外国或少数民族乐舞。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