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大豫舞

tai yü wu

乐舞名。晋代雅乐舞蹈。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雅乐舞蹈,仍沿用魏代的九舞,即传统的舞蹈六首:《凤翔舞》、《灵应舞》、《武颂舞》、《大韶舞》、(魏又称《羽籥舞》、《大武舞》、《昭武舞》以及魏人新创的雅乐舞蹈三首:《武始舞》、《咸熙舞》、《章斌舞》等。晋武帝泰始二年(西元266)仅改制郊庙歌,乐舞仍旧,直到泰始九年(西元273)「苟勗遂典知乐事,使郭琼,宋识等造《正德大豫之舞》,而荀勗及传玄,张华又各造此舞歌诗」〔《宋书‧卷十九》。并以《大豫舞》为《后舞》,《正德舞》为

《前舞》〕。

广义词:晋代雅乐舞蹈
相关词:九舞、凤翔舞、灵应舞、武颂舞、大韶舞、羽籥舞、大武舞、昭武舞、后舞

大濩

ta huo

舞名;乐名。又称《濩》、《韶濩》。此舞之最早文献见于甲骨文。传说此舞系商王之名臣伊尹为歌颂商王灭夏,拯救百姓而作。周朝(西元前11世纪~西元前256)时,此舞被列入六代大舞。用以祭祀祖先、先师。也是该时贵族子弟必须学习的乐舞之一。舞蹈时,乐器演奏用《夷则》(B□调),演唱用《小吕》(C调)。〔参考《周礼》、《礼记》、《吕氏春秋》〕

同义词:濩、韶濩
相关词:六代大舞

大鹏鸟舞

ta p’êng niao wu

舞名。傣族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省瑞丽县傣族聚居区。傣语叫《嘎洛弄》、《嘎伦》。相传很久以前,雨神跑了,天不下雨,大地干得起火,正在抱蛋的大鹏鸟奋力去和雨神作斗争,终于下了雨,人们才活到今天。舞蹈即表现大鹏鸟去和雨神作斗争的情景,如开始出场的造型,是表示大鹏鸟从很高的树上跳下来。接着紧张的碎踮步跑,是表现大鹏鸟急于去和雨神作斗争的心情。之后快速的<歪歪步>,是大鹏鸟看见雨神后,欲与之作斗争的急切心情和决心的展示。此外,<走步>、<平步展翅>、<翻腕>及胸着地转,以及大鹏鸟两腿开胯吸腿,两脚掌心相对跳起,两臂向旁伸开,雨神在地面作卧鱼状之双人舞造型,都较好地表现人物形象又具有浓郁的傣族舞蹈风格特徵,并具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舞蹈由鼓、鋩、镲伴奏。此舞由德宏州瑞丽县姐线乡在傣族群众中享有盛誉的民间舞蹈家毛相传习,对此舞及傣族《孔雀舞》的保存和发展,他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同义词:嘎洛弄、嘎伦
广义词:傣族民间舞蹈

大傩

ta nuo

舞名。〔详见《傩》〕。

大()

ta shao

舞名;乐名。又称《九招》、《箫韶》、《韶箾》、《韶虞》。传说此舞作于舜时代。编舞者有两人之名字被提及,其一为舜时代之乐官虁,另一人是乐官质。《大》之音乐:乐器演奏系〈姑洗〉(F调),演唱用〈南吕〉(B调)。传说此舞之创作,主要目的为歌颂舜成功的遵循尧之治国理念而施政。此舞在周朝(西元前11世纪~西元前256)时,用以祭祀日、月、星辰及先师祖先等。也被列为贵族子弟必须学习的乐舞之一。也是被儒家学者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479)、吴季札等誉为典范的《文舞》。因为舜之名号称为有虞氏,故《韶》又称《韶虞》。〔参考《周礼》、《尚书‧虞夏书》、《吕氏春秋》、《论语》、《史记》、《春秋左传》〕

同义词:九招、箫韶、韶箾、韶虞
广义词:文舞
相关词:文舞

女伶

nü ling

女歌舞者之称唿。古代以乐舞戏嚯为职业者,统称优伶。自宋(西元960~1279)元(1271~1368)以来,经常将戏曲演员称谓优伶、伶人,女性演员被称为女伶。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