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广义词:音乐理论
相关词:定律法、量音学、五度相生法

三台盐

san t’ai yen

舞名;乐曲名。又名《天寿乐》。唐朝(西元618~西元907)教坊曲目之一。敦煌文献中有此舞之舞谱,但无人能解读。此舞传至日本,日本文献载:武后时代(西元685~西元704)张文成曾写《游仙窟》,武后欣赏其词艷,故作曲。现已失传。日本将其列入左舞。系平调,新乐、中曲。舞有<破>及<急>二个乐章。〔参考《日本史‧乐志》、《教坊记笺订》、《唐会要》、《舞乐图说》〕


同义词:天寿乐
游仙窟

三朝设乐

san chao shê yüeh

乐制名。三朝系指岁首举行之元会大朝、月朔日之会及每日之会,合称三朝。历代开国之帝王对以上三朝所用之乐舞均甚重视。因此,为使三朝之歌、乐、舞有别于前代,故多所更替;制作新的乐舞或改编前代之歌、乐及舞蹈。〔参考《隋书‧卷十三~十五》、《通典‧卷一百四十七》〕


广义词:乐制名
相关词:大朝、月朔日、每日之会

三圣奴(生年不详)

san shêng nu

人名。〔详见文殊奴〕。

上元乐

shang yüan yüeh

舞名。唐代着名宫廷燕(宴)乐舞蹈。《立部伎》之一。与《庆善乐》、《破阵乐》并称为「唐代三大舞」。公元674年,高宗改年号为上元时所作。《旧唐书‧音乐志》称:「舞者百八十人」。《通典‧乐》称:「舞八十人,衣画云水。备五色,以象元气,故曰上元」富有宗教色彩。《新唐书‧礼乐志》:「其乐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之曲。」后修入雅乐,用于郊庙祭祀,乐曲二十九篇皆保留。玄宗时,曾于大酺日,令几百宫女从帷幕中出舞《上元乐》等。使其成为一种大型女子表演性的乐舞。


乞寒

ch’i han

歌舞名。古代西域风俗歌舞。又称《泼湖乞寒》或《泼寒胡戏》、《浑脱舞》、《苏幕遮》等。最初可能与佛教有关,印度、缅甸都有淋雨,和互相泼水为戏的习俗,印度名「苏幕遮」含有聚会之意,沿丝绸之路,经中亚诸国(康国),前苏联撒马尔罕,经新疆,龟兹(库车)、高昌(吐鲁番)传到长安称《泼胡乞寒》,可能为泼水节仪式的演变。其后成为群众性规模大的乐舞活动。最早的文献记载,《周书‧宣帝纪》:「大象(西元579)十二月甲子,御正武殿集百官及宫人,内外命妇,大列伎乐,又纵胡人乞寒,用水浇沃为戏乐。」《新唐书‧西域传》康国条:「以

同义词:泼湖乞寒、泼寒胡戏、浑脱舞、苏幕遮
广义词:古代西域风俗歌舞

勺舞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