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坊制度——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与东汉魏晋洛阳旧城相比,北魏洛阳最突出的变化是扩展了外郭城,即新建了大面积的居民里坊区。尽管可能有大小不一的情况,但总体原则是“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45。明确了里坊是由纵横街道划分出的整齐严密的区块,以供普通人居住。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无论是城内居民区的扩增,还是“中央宫阙”和“后市”的原则上的悖逆,都是崭新的面貌,也为此后隋大兴、唐长安和隋唐洛阳城开创了先例。

为甚么新型的里坊制度会出现在北魏?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关系密切。建立北魏的拓跋鲜卑人,兴起于中国东北地区,在不断南迁的过程中,部落联盟组织逐渐变为初期的国家,在成为北方霸主后,第一个政治中心被认为是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的盛乐城。调查表明盛乐城有南北宽、东西窄的不规则的郭城,郭城内东南隅有两座内城,看不出明确的规划46。拓跋珪称帝,于天兴二年(399)迁都到今大同市的平城,“发八部人,自五百里内缮修都城,魏于是始有邑居之制度”47。北魏“始有邑居制度”是相对游牧时期而言,其出现有一个过程。《南齐书》卷五七《魏虏传》载:

什翼珪始都平城,犹逐水草,无城郭,木末始土着居处。佛狸破梁州、黄龙,徙其居民,大筑郭邑。截平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女墻,门不施屋,城又无壍。南门外立二土门,内立庙,开四门,各随方色,凡五庙,一世一间,瓦屋。其西立太社。佛狸所居云母等三殿,又立重屋,居其上。……殿西铠仗库屋四十余间,殿北丝绵布绢库土屋一十余间。伪太子宫在城东,亦开四门,瓦屋,四角起楼。妃妾住皆土屋。婢使千余人,织绫锦贩卖,酤酒,养猪羊,牧牛马,种菜逐利。太官八十余窖,窖四千斛,半谷半米。又有悬食瓦屋数十间,置尚方作铁及木。其袍衣,使宫内婢为之。伪太子别有仓库。

平城位于农耕和与游牧民族交往的分界,容易融合各地的文化传统。北魏灭北凉后把北凉的工匠虏掠到平城。天兴元年,刚刚建国后又发动了一场大战,“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48。通过战争虏掠,把大量有技术、有文化的精华集中到平城,都城的建设自然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鲜卑人由逐水草的随意游牧到建立定居性都城是自身发展的历史性转折,但变化之初仍保留着自身民族的特点。文献记载平城城北是广阔的鹿苑,围出的皇家禁苑内有鸿雁池、鱼池、虎圈和宫殿,具有游乐、闲居和狩猎三个功能。城西是西苑,从武周山口引武周川入平城。城南有明堂,城东苑有白登山,上面建有离宫,白登山南是演武场。可见平城周围的特色与鲜卑人自身传统习俗有关。

里坊制度——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