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建筑与建筑史研究的时代意义与省思

2.李干朗以编年史编着《台湾建筑史,1984》。

3.研究论域的延伸(市街、聚落、匠师手法、营建程序、空间概念与观念等硕士论文与

学术研究,此时为建筑研究领域的延伸)

4.西元1977年,发生「林安泰古厝保存方式论证」的重要建筑事件。

5.研究的实践。臺湾传统建筑在普及调查后,开始针对古蹟、庙宇、历史建筑等所提个案研

究之修护计画,进行修护与修復之可行性评估与施作。

6.从事台湾传统建筑修缮匠师之营缮技艺保护与承袭。

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起于西元1930年代的中国营造学社,至今仅七十余年,而日治时期由日本

学者开启臺湾建筑的研究,迄今不过六十年余。累积的成果虽多,但由于研究的对象甚为庞大繁复,仍有许多需要努力的空间。以下兹就中国建筑史与臺湾建筑史研究范畴中,相关讨论如下:

(一)中国建筑史对于「地域建筑」的研究情况

早期中国营造学社多位先进主要努力的方向,在于整理古建筑文献以及实物遗存的考

察,其成果分别发表于十一辑的《中国营造学社彙刊》,梁思成先生并将之以《中国建筑史》为名,于1954年刊载并作为教材。抗战期间,梁思成先生对于四川民居以及刘敦桢、刘致平二位先生对西南地区的建筑调查,是较早触及地区性建筑研究的课题。1415西元1949年以后,大陆学者除继续于古文献注释,以及中国建筑历代特徵的体系架构研究外,有几项值得注意的课题,分别是江南园林的研究与中国民居的研究。这两项研究的成果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迟至1978年以后才陆续正式出版,但实际上这些研究早在六十年代即以奠基,同时期的《徽州明代住宅》、《江南园林志》等也触及相关课题。改革开放后,大陆地区建筑史研究日益活跃。

有关中国建筑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陆续出版,在中国有诸多学者以地域建筑史为对象,进行研究,如《陜西古建筑》、《广东民居》、《苏州民居》等16。其中以较大视野探讨区域建筑史的,首推东南大学郭湖生教授对于东亚建筑的系列研究17;另以地块区域进行研究的,则以东南大学朱光亚教授对于中国建筑以文化区划为范围论述,以及华南理工大学陆元鼎教授,对于华南地区的地域谱系研究最为突出18。除此之外,并有《广东古代殿堂建筑大木构架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等针对特定地区(域)或特定相关议题范畴并已逐步造成影响。综观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虽已注意到中国建筑区域建筑史研究的重要性,唯仍多停留在如:闽海、粤海、广府或江南、徽州等地域尺度较大的课题,相形之下对地区较小,则地域性张力较大且具有强烈地域风格特质,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因此以微观的研究态度来检视地方建筑史研究,便显得明显不足。

这种情况对环境较封闭,且外来冲击变化较少的大陆地区,或许是一个合理的现象;然对以移民社会的臺湾而言,面对复杂且融合多元文化的社会,文化移转的影响将来自建筑形态的呈现。

(二)臺湾建筑史对「地域建筑」的研究发展

日本学者藤岛亥治郎于1936年来台调查,1947年刊行《台湾的建筑》一书,认为臺湾建

筑受地域历史地理与人文形成的影响,可分为南洋、中国及西洋等三系,将中国系建筑再区分

为较丰硕纯厚、曲线性强的福建系,以及清爽劲直、直线性强的广东系19。藤岛氏滞留臺湾

进行田野研究不过二十一天,调查的样本不多,且缺乏与大陆原乡的比对,在样式判断上曾有

颇多可议之处,但他却是第一位提出臺湾地方性系统论点的研究者。

地域建筑与建筑史研究的时代意义与省思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