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建筑与建筑史研究的时代意义与省思


地域建筑与建筑史研究的时代意义

-以臺湾地区传统建筑为例-

*简聪敏
淡江大学土木研究所建筑组博士生

**阎亚宁
中国科技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摘要

全球化与国际化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要发展趋势,网路与通讯科技的蓬勃,宣告地球村时代的来临,当人们坐享取手可得的便捷资讯时,原来驻足的在地文化(local
culture
)正藉由地域的跨越路径,进行文化输出的活动。自二十世纪初的包浩斯(Bauhaus)到后起争峰的国际样式(The
International
style
);乃至于后工业、资讯时代的数位建筑,引领了一股对现代建筑的革命思潮;却遗忘了既往地方文化活动所驻留的轨迹。

国人研究中国建筑史的进程甚晚,海峡两岸至今仅六十、七十余年的历史,研究成果仍显不足。面对中国建筑地域性与文化特质研究的再延续,及受制于跨国文化融合与冲击的牵动;引起对中国建筑史学的研究定位、重要性及未来走向为何?进行提问,其意义与看法如下:

一、相关史料文献资料的陆续出版,学者虽已注意到中国,区域建筑史研究的重要性,唯仍多停

留在地域尺度较大的课题,不易彰显地域建筑的文化特质。反观,在臺湾,由早期对单体建

筑研究逐渐将研究尺度放大,藉田野调查、访谈、踏勘等第一手史料,作为建构地域建筑史

的研究基础,累积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地域建筑的论域;可充实在建筑史学的内涵。

二、全球化,拉近了空间距离与增进文化的重叠与流动;并驱使文化建构在跨知识领域上。因此

,跨地域空间、知识论域的地域建筑与建筑史研究,预见将成为未来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重要

方向之一。

臺湾是传统汉文化移民社会的一支,经衍化后逐渐形成具东西文化复合及多元特质的体系。藉史料相关文献的回顾及长期对地区建筑文化活动的体察纪录;辩証臺湾由移民社会,将中国原乡建筑型式移入臺湾,经基型(prototype)演化并转化为地域衍化下的「新基型」(new-protype)过程。本研究论述的重点如次:

地域建筑与建筑史研究的时代意义与省思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