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影响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千百年,其文化影响虽不如佛教入华,也仍是很可观的,下面分别介绍一二。

首应说天文学。中国古天文学均只言廿八宿十二次。黄道十二宫、太阳入宫法,分周天为三百六十度,即是伊斯兰教所传入。唐之九执历、宋之应天历均受回教历法学之影响。宋庆历《武经总要》已列黄道十二宫之名。元则万年历、回回历,均用回回历法。时置回回司天监,官阶正四品。至明钦天监中,仍有回回历科,清初仍之。至康熙时,杨光先与西洋传教士比赛测天,所用的中土古法,其实乃是回回历法。故自唐至清初,回回历学皆佔极重要地位,影响中国天文学甚深。元代郭守敬修授时历,虽非回回法,但他引用弧三角形法及阿拉伯数学,依然可以看出回回历学与中国天文学间的关系。

地理学方面,阿拉伯人梯山航海而来,地学知识料曾对中国人起过许多作用,但载籍无徵。可考者,厥为元代扎马鲁丁主修《大元一统志》,篇幅广达1300卷,内附彩色地图,用经纬法,述七洲形胜,包含欧亚非,实用我国地学之新纪元。扎马鲁丁又曾做地球仪,时在1267年,比西方同类制作早了225年。

阿拉伯人来华,主要是经商,所贩以香料及药材为多,李珣曾撰《海药本草》六卷,记此类药材。其中如「乳香、木香、丁香、没药、血竭、肉豆蔻」,现今均是中医习见之药,而其源皆出于伊斯兰商旅,后亦皆收入《本草纲目》中。元代,监于回回药及医术确实有裨民生,曾设回回医药局,又名广惠司。回人忽思慧也撰有《饮膳正要》,阐论食疗方及制牛肉脯法。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则载有开脑瘤术。

医药活人,兵器杀人,回回兵器也很可观。杜甫即曾作〈大食刀歌〉咏其利兵。宋元以后,兵器进入新时代,火药虽发明者是宋人,发扬光大者实为回回,《明史‧兵志》云:「元初得西域砲,攻金蔡洲城,始用火」,即指回回砲而言。时并为设回回砲手总管府,南征襄阳、西征欧亚,均仰此利器。

传统武技部分,因伊斯兰教徒在中国长期自居于「境内陌生人」之角色,故自固保卫之意识很强,清真寺多为锻鍊强身之中心。我在一九九O年赴开封游历时即曾见清真寺中设武术学校,教习族人练武。回族武术,因此而在我国武术中独树一帜。著名拳种,如弹腿、查拳(查密尔创,明中叶,创于山东冠县,后普及北方),均极负盛名,传习者则不限于教门中人。我少时练北派长拳时,入门就是十二路弹腿,工架沈稳,格度大方,确为扎底的好拳种。

回人当然也非只懂好武斗勇,他们还擅长买卖珠宝古玩。上海现有清真寺二十座,为伊斯兰着名聚居城市,其城隍庙、古玩街,过去便多由回人经营。其他工艺,如瓷釉中的回青、霁红、苏麻离青,也均与回回有关。

其他,可说的还多的是,像台北復兴南路靠近信义路间一堆清粥小菜店的对面,有一家「泉州馓餚面馆」。这种泉州面食,就是伊斯兰吃法。可是,恐怕连这家老闆也只晓得这是泉州菜,而不知道它乃是回教徒做法了。我们平常吃馓子,也同样不会明白这是典型的伊斯兰食物。伊斯兰,在我们身边太久了,反倒令我们不太能辨识它们的存在。这类物事,又岂仅馓子这一项呢?

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影响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