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的教派与教法

中国伊斯兰的教派表

中国伊斯兰的教派与教法-手绘图

中国伊斯兰的教派分化,出现于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也就是说,在此之前一千年只有逊尼派。什叶派,虽在伊朗占90%、在伊拉克占60%、在印度占25%、在巴基斯坦占21%、在阿富汗占15%,可是在中国只有1%左右,且主要集中在新疆。故中国可以说只有逊尼派。所有教派,亦可说只是逊尼派内部之分支。中国逊尼派内部的分支,细说也只有两派,即传统派与强调修道的苏菲派。

所谓传统,是说他们遵奉五功,以念(念清真言)、礼(礼真主)、斋(斋戒)、课(课施财帛)、朝(朝觐麦加)为修持方法。可是修道派认为这些均只是形式性的,称为教功教乘、而非道功道乘。

道功道乘须强调内心修养,这种观念及修行法,称为苏菲。这个词,本意指羊毛,修道人不饰边幅,多穿一袭羊毛,故有此称,亦有顺命、坚忍、守贫之意。这个教派,在明代中期以后才传入,迅速得到发展,我认为是基于底下两个因素:一是佛教的启发,二是门宦制度的需要。

教乘与道乘的区分,其实甚类似佛教「教下」与「宗门」之分,禅宗批评教下佛教依经传、饰外行,而自诩明心见性,受到社会的欢迎,这样的历史显示了中国社会对修行人有重内心修持的期待,苏菲派之传入符合了这样的期待,也运用着同样的策略,区隔出了市场,

门宦制度,则是中国伊斯兰特有之制度,出现于清初。所谓门宦,意即指其採取中国巨族门第制度之意。门宦的头领,为其教民的领袖,犹如族长,族内归其统治,採嫡长子继承制。教徒对族长教主行跪拜礼,类如封建家族或邦国。这本来是不合乎伊斯兰教义的。该教不拜偶像,也不拜活人,只崇奉真主,更无门宦制度。故只能说这是明清间伊斯兰教徒人数扩增之后,结合中国传统封建体制形成的新教团制度。对清政府来说,此一制度亦便于它对回教的管理。因此,门宦制颇受清政府支持。

门宦的主持者当然不需要安贫修道。但鼓励其教民安贫、守分、顺命、坚忍、修道,却颇为必要。这也是为什么所有门宦都是苏菲派的缘故。

中国伊斯兰之所谓教派,大别仅是如此。在这个大区分底下,派别之分,其实甚为琐末。从我们教外人看来,有时甚至会觉得非常可笑。例如四大门宦中,哲合林耶创于干隆时,主张高声念。虎非耶,创于雍正时,主张低声念。嘎的林耶,康熙十三年来华,又主张念不重要。逊尼派的伊合瓦尼,则主张不要聚众念,一人念就好。河州地区,为了先礼拜后开斋,还是先开斋后礼拜,也在干隆间分化成开前(如花寺门宦)开后(如格迪目)两派。此外,如为亡者行葬礼时,因回教是站着葬,葬时要不脱鞋?在洗亡人时,是否在亡人身旁念《古兰经》的第二十章〈塔哈章〉?念〈塔哈〉是否可使亡人避免蟒蛇?是否人断气后,先举行传香炉的仪式,用香转水床一周,再将亡人移至水床之上去洗,还是先洗亡人并将其装入匣中之后再转香炉?亡人在生前撇欠斋拜,无法还礼,是用转经的办法还是用转钱的办法去补其所欠斋拜的罚金数目?坟坑内是否可以用书写经文的围坑布?能否在亡人尸体上放护胸「都阿」(祈祷词)?亡人亲属能否穿孝服、勒孝带、带黑纱?可否在亡人去世的当天及殡埋后的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等办纪念活动?又如,礼拜中的一个仪式是坐定,这时要念作证词,念作证词时要不要举右手食指来表示认主独一?接「都阿」后是抹一次脸还是抹两次脸?是否应强调男穆斯林留鬍鬚,女穆斯林必须戴盖头?……种种争论,也都形成教派间的分歧。

因此,总体说来,中国伊斯兰之特点不在教派而在教制,即门宦制度;教派之分也不在教义而在教法。

而教法之分也只是琐屑的,大原则上并无大差别。例如以伊斯兰历九月为斋戒月、男女戒一月,禁食、禁房事。食时,血、猪、自死、勒死、捶死、跌死、斗死、野兽吃剩之物,或未奉阿拉之名而杀之物,均不得食。此外,禁饮酒、吸烟、禁赌、禁拜神像、也禁求籤。丧葬时,以静(不哭、不拜),净(洗净、穿尸衣),速(早亡午葬),薄(俭葬),土(不火葬、不水葬),站(面西而立,埋入)为原则,都是各教派一併遵守的。

中国伊斯兰的教派与教法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