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之后的敦煌兴衰史

633年(贞观七年),改西沙州为沙州,领寿昌、敦煌二县。

天宝元年(742)改沙州为敦煌郡,乾元元年(758)复改为沙州。

*敦煌、沙州是这一地区古代被不断交替使用的名称,今亦用作别称。大家对建制沿革的情况应注意,特别是涉及具体的研究材料时,名称可能提供时代线索。

大致过程是;

汉————西晋————北魏————————隋唐

敦煌郡——沙州————敦煌镇——瓜州/义州——西沙州——沙州====敦煌郡

2、政治、军事意义

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交河道行军大总管薛万钧、副总管姜行本领兵进军高昌,沙州刺史刘德民率沙州军民协同作战,消灭了高昌王鞠文泰(遗书有《姜行本纪功碑》),高昌改设西州。在这次战争中,敦煌又一次成为中原王朝进军西域的物资、人力供应基地。此后,丝路畅通,敦煌又进入一个安定和日益繁荣的发展时期。

贞观二十年(646),西突厥与龟兹国相互勾结,不断侵扰,西域又出现紧张局势。唐太宗派右骁卫大将军阿史那杜尔、昆山道行军大总管、安西都护郭孝恪,带领铁勒十三部兵力十余万西伐龟兹。沙州刺史苏海政、行军长史薛万彻也带领精骑一部,配合作战。打败了西突厥与龟兹的联军,俘虏了龟兹王珂黎布失毕,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此后十余年中,西域时叛时附,反复无常,唐政府每次用兵均以敦煌为指挥基地。这一时期,敦煌地方最为繁忙,是兵站、粮站、也是庸役人力的补给站。

658年(高宗显庆三年),西域各国的宗主权从西突厥转移到唐朝手中,唐政府将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并在西域设置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即安西四镇)。此后,在唐朝与吐蕃及西突厥余部争夺西域的斗争中,沙州是协助安西都护府控制西域的重要基地。

675年(高宗上元二年),唐政府为加强西域的防御能力,特别是针对吐蕃的威胁,将丝路南道上的典合城和且末城,设为石城、播仙二镇,由沙州直接管辖。

699年(武则天圣历二年),于沙州城内置豆卢军经略使,乃当时西道十军之一,负责沙州地区军事防务,以防突厥、吐蕃。其军使常由沙州刺史兼领。

——大体上,初唐时期唐政府在西北开疆拓土,敦煌是其政治、军事基地。

3、经济文化

唐朝,丝路畅通,贸易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社会经济文化也一直稳步向前发展。当时,阿拉伯、非洲、东罗马帝国、波斯、印度半岛各国都与唐朝由通贡、通使的关系,作为必经之地,当时的敦煌凝聚了中国、印度、中亚、西亚等不同系统的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

*敦煌城东的从化乡,由陆续定居的粟特商人组成。遗书P.3559《唐天宝十载差科簿》,列举该乡257人,基本是康、安、石、曹、罗、何、米、史等所谓“昭武九姓”胡人。

沙州城内有政府所设的州、县两级学校,教授政府规定的儒家经典;

佛教方面,开窟、绘塑、写经,及其他形式的讲经说法,都达到极盛。当时城中寺庙众多、多有寺学,莫高窟艺术亦如日中天。据记载,645年玄奘东归,唐太宗曾令敦煌吏民“赴流沙迎接”。

其他宗教活动,如景教、摩尼教、祆教等,在遗书中都有反映。

隋唐之后的敦煌兴衰史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