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到底在哪里?

通过对虢地的述,弄清楚虢国到底在哪里。

  虢国是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与其他封国稍有不同的是,见于文献记载的虢国从一开始就有两个,其国君分别是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与虢叔。相传虢仲被封于今河南荥阳一带,史称东虢;虢叔被封于周王朝畿内之地,在今陕西宝鸡一带,其实这里只能算是他的采邑,史称西虢。他们曾任周文王的卿士,文王常就军政大事”咨于二虢”,周武王与周公也曾”学于虢叔”。尤其是虢叔地位更为显要,作为周王朝开国元勋,他的名字曾两度出现在商周王朝的档案文献–
《尚书》中,与南宫括、散宜生、泰颠等功臣齐名。

  直至西周覆灭,东西二虢并立于世。东虢国逐渐沦为子男小国,于公元前767年为东迁的郑国所灭亡,此不鏊述。而西虢国则一直强盛显赫依旧,其历代国君世袭兼任周王朝卿士一职,大概同时又是”三公”(即太师、太保、太傅)之一,自西周中期以下大都称为虢公。如前所述,在文王时有虢叔为卿士;成康昭王时期起,虢国史事缺载;穆王时期有虢城公,因位列三公,可能也是卿士之一;恭懿孝夷诸王时期,先后有师 、师望、即、师丞等人在周王室历任师职,主管军事,虽然不是虢国国君,但都是王室重臣;夷、厉时期有虢宣公,亦称虢公或虢季,厉王时期有虢公长父,亦称虢仲或虢公;共和及宣王时期有虢文公,亦称虢季氏;幽王时期有虢石父,亦称虢公鼓、虢公翰。这些身为卿士的虢国国君大都为捍卫周王朝的统治做出过或多或少的贡献,唯有虢公长父与虢石父口碑不佳,尤其是虢石父奸佞狡诈,为世人所不齿。他与幽王妃褒姒结党营私,使幽王废掉当时的皇后申后而立褒姒,废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招致申侯联合缯国、西戎等国起兵反叛,最终导致西周的覆灭。大约在西周末年,虢国的历史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事件,幽王七年,即公元前775年,虢石父依仗权势消灭了位于今河南三门峡一带的焦国,并在此前后逐渐将西虢国东迁于此,以上阳为都城,历史上称为南虢国。东迁后的的虢国占据今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一带,地跨黄河南北两岸,扼制自关中至中原的东西方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由于新立的太子伯服与幽王一同死于骊山,东周伊始,虢公翰(即虢石父)便另立幽王之子余臣为周王(史称携王),继续与新即位的周平王(原太子宜臼)相对抗。于是在周王朝的历史上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不久,携王为晋文侯所杀,这场闹剧才告结束。周平王即位即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至于迁徙的原因,传统观点认为是由于受到西戎的侵扰,近年有学者说是因为受到秦国势力的威逼。其实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由于受到西虢国支持下的携王的威胁和逼迫才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携王占据丰镐旧都,使得新即位的周平王在关中无立足之地,无奈只得依靠晋、郑二国保驾东迁。故《左传》隐公六年云:”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东周之初,由于虢石父的原因,虢国被打入另册。周平王先后以郑国国君郑武公、郑庄公为卿士,致使王室大权渐有旁落之势。为遏制郑国的势力,周平王在其晚年即重新起用虢国,将王权”贰王虢”;至周桓王时期,虢国国君虢公忌父与郑庄公同朝任卿士;周桓王至周惠王时期,先后有虢公林父(亦称虢仲)、虢公丑(亦称虢叔)世袭卿士一职。至此,虢国又恢复了原来一直作为卿士的地位,进入了其灭亡之前又一个辉煌时期。

  历史上的西虢国(东迁后称南虢国),一直都是一个军事强国,加之虢君兼任卿士一职的原因,经常统领周王朝的军队进行作战,更是如虎添翼。在周王朝发动的对外战争中,大都有虢国军队参战。穆王时的虢城公,从接替其职务的毛公出征平乱的情况看,生前必为一军事首领。据文献记载,懿王时”虢公北伐犬戎”;夷王时”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厉王时虢仲(即虢公长父)伐淮夷,并且”与王南征”。厉王与宣王时期,虢季子白(有学者认为是虢文公)征伐猃狁。进入东周时期,虢国依然战事频繁。公元前718年,周桓王命虢公忌父伐晋之曲沃,并立哀侯于翼;前712年,”郑伯以虢师伐宋”,前707年,虢公林父跟从周王讨伐郑国;前706-704年,桓王命虢公林父伐曲沃武公,并立哀侯弟缗为晋侯;前703年,联合芮、梁、荀、贾等国再度伐曲沃;前673年,郑厉公与虢叔袭杀王子穨而定周惠王之位;前668年,虢国两度伐晋国;前664年,王命虢公伐樊国;公元前660年,”虢公败犬戎于渭汭”。于是虢国又恢复了原来为周王卿士的显赫地位,重新担负起为周王朝南征北战,东讨西杀以惩罚不庭的任务,进入了其灭亡之前的又一个辉煌时期,有关事迹被屡屡载于史书。

  这表明自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虢国及其东迁后的南虢国一直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为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立下了赫赫战功。故而使后代虢国某些国君居功自傲,以”骄而贪”著称于世。这大概就是虢石父敢于有恃无恐地废申后而立褒姒,废太子宜臼(即周平王)而立伯服,伯服死后又立王子余臣为携王,公然与周平王相对抗的真正原因。同时也是周平王不能立即将虢国与携王全部消灭,而只得东迁洛阳根源所在。

  春秋以降,随着各地诸侯国势力的日渐强大,周王室逐渐衰微,昔日的权威渐趋丧失,直至降于一般诸侯之列,以仰大国之鼻息而生存的地步。与其他大国不同的是,虢国虽然是军事强国,历任国君又兼任周王卿士,不但没有称霸的野心,而且还始终以挽救周王朝的危亡为己任,竭力维护周王室的尊严而不怕与其他大国为敌,从而也与晋国等国结下了怨恨。这样便使得周王朝政治军事上越来越多的内忧外患及其对外政策,也都与虢国的命运密切相关。尤其是虢公丑继任国君后穷兵黩武,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力更加匮乏。早就怀恨在心的晋国便趁机于公元前658年假道虞国而攻破虢国的北部城邑–下阳,继而于前655年再度攻克作为虢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虢国都城–上阳城,导致虢国灭亡。

  对于文献中记载的虢国都城上阳城,早在20世纪50年代为建设黄河水库而进行的考古调查中,已经发现了位于三门峡市区东南部、虢国墓地南侧2千米的李家窑遗址,尽管有专家提出该遗址可能就是文献记载的虢都上阳城所在,但由于一直没有发现城墙遗迹而无法得到确认。从1999年元月开始,为配合三门峡市政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对李家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终于发现了考古学者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虢国都城-上阳城。该城址座落在三门峡市东南部,北依上村岭,南临青龙涧河。略呈东北-西南走向,方向27.5°。城垣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1000-1050米,南北残宽560-610米,周长约3200余米。东城墙保存较好,南城墙被涧河水冲毁。城垣墙基宽4.5~6米。城墙墙体系采用大板筑的方法,以集束棍分层夯筑而成。城垣外环绕两道城壕,这是极为少见的。此外,在城内西南部还发现了宫城的北城墙与东城墙的夯土墙基,宫城城垣外有一道与之平行的城壕;内侧则有较大面积的夯土基础及多个直径近一米的柱坑,当属大型建筑遗存。不仅如此,在城垣内外还发现了制陶、冶铜与制骨等手工业作坊;而在宫城内也发现了较大规模的地穴式储粮库,和多处南北或东西向的陶制供水管道系统,其中一条呈东西向的管道残长160余米。从目前发掘所获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有关记载,充分证实了其作为虢国都城上阳城所必需具备的基本要素和条件,因此这一发现得到了许多国内著名考古专家和学者的赞同与认可。

  虢国墓地是居住在上阳城内的虢国贵族及平民死后的埋葬地。它位于三门峡市市区北部的一道土岭–上村岭上,其北部边缘距黄河南岸仅600米。整个墓地南北长590米,东西宽550米,占地约32.45万平方米。比起上阳城的发现来说,虢国墓地的发现要早近半个世纪。1955–1957年,中国科学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联合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古队,在夏鼐、安志敏先生率领下,分为若干分队和小组,对豫、晋、陕、甘等省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虢国墓地的发掘就是这项工作的一部分,参加这次发掘的有林寿晋等人。1956年冬,在当时的陕县(三门峡市)上村岭的一处周代墓地上由于发现了著名的1052号虢国太子墓,进而确认了虢国墓地的所在。始于1990年的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则是缘于一次发生在虢国墓地的盗墓案件,这次发掘找到了虢国国君、国君夫人墓与高级贵族墓的所在位置。

  从二十世纪中叶到现在,先后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与四次文物钻探,使我们对虢国墓地的全貌和性质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与了解。钻探与发掘资料表明,该墓地墓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总数约在500座以上(包括车马坑与祭祀坑),依各墓葬的排列情况,大致可分为三区(即南区、西北区、东北区)八组。其中,南区包括第1、2、3等三个小组,分布着少数几座高级贵族墓与众多的平民墓。东北区包括第4、5、6等三个小组,主要是平民墓,也有极少数贵族墓。西北区包括第7、第8组,其墓葬规格最高,墓主身份也最高,各位国君、国君夫人以及高级贵族的墓葬即位于这个区域内。尤为重要的是,在第7、8组墓葬南侧有一道略呈弧形的壕沟,此壕沟将其它几组墓葬从这里分隔开来,显然是国君兆域区与高级贵族墓葬区之间的一道界沟。在这八组墓葬中,每一组的墓葬均以几座较大型的墓葬为中心,相对地集中在一起。可以看出,墓地内所有墓葬依其规格及墓主人身份高低,由北向南各自成组,顺序排列分布,具有典型的”各以其族”聚组而葬的”族坟墓”特征。因此可以说虢国墓地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大型邦国公墓地。

  自发现到现在,虢国墓地共发掘了250余座墓葬,7座车马坑,3座马坑。发现并确认了2座虢国国君墓(虢季墓与虢仲墓)、1座国君夫人墓(梁姬墓)、2座太子墓、10余座高级贵族墓、4座贵族夫人墓以及3座分别属于国君(虢季)、国君夫人(梁姬)、和太子墓的车马坑,出土了各类珍贵文物达20000多件。保存完好且出土如此丰富而珍贵的大批考古资料,是其他任何邦国墓地所无法比拟的。它的发现,为两周之际高级贵族与平民墓葬的器物群体断代研究树立了一个标尺,同时也成为研究古代墓地族葬制度的一个典型的范例。

在这些随葬器物中,占绝大部分的是铜器、陶器和玉石器,也有金、铁、铅、骨、角、牙、蚌、木等器物。贵族与高级贵族墓主要随葬铜器、玉器,其中铜器据其用途,可分为铜礼器、铜工具、铜车马器、铜兵器等,玉器可分为礼玉、佩玉、敛玉等。铜礼器组合形式为鼎、簋、壶、盘、匜(或盉)等,间或有盨、盙,国君墓与太子墓还随葬有铜编钟、铜钲、石编磬等乐器。一般平民墓葬所随葬的基本上都是陶质生活用器皿,以鬲、盂、豆、罐为主要组合形式。通过研究分析,该墓地的起用年代应始自西周末年,废止于春秋早期,与文献记载所谓的南虢国的存在时间基本吻合。

  该墓地尤其是第二次发掘所获得的大量的珍贵文物,不仅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而且艺术观赏价值也很高,一经出土便再次轰动了文物考古界,为海内外学者所瞩目。作为国君墓之一的M2001虢季墓所出土的玉柄铁剑,经鉴定为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被誉为”中华第一(铁)剑”,把我国人工冶铁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年。该墓所出土的12件为一组的金腰带饰、一组仿自人面五官形状的缀玉面罩和一组由374件颗玛瑙珠、玉璜组成的七璜联珠组玉佩,更为世所罕见,弥足珍贵。总的来说,两座国君墓与国君夫人以及贵族夫人墓都出土有大量十分精美的玉器,有些竟然是红山文化和殷商时期及西周早期的传世玉器,个别还有刻铭与墨书文字,十分难得,价值极高。而出土玉器最多最为精美的墓葬当首推另一座国君墓,即M2009虢仲墓。该墓仅玉器一项就达1000多件组。除一组玉质上好且十分精美的六璜联珠组玉佩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形、动物形肖生玉器,尤其是动物造型的玉器更是数不胜数,有神秘莫测的玉龙,屈身咆哮的玉虎,悠闲自得的玉象,神态安详的玉鹿,活泼可爱的玉兔,憨态可掬的玉牛,展翅欲飞的玉鸟,雍容高贵的玉鹦鹉等等。几乎囊括了北温带气候下所有的动物品类,令所有来此参观者与海内外专家学者叹为观止。在很多铜器上都铸有铭文,为研究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墓地被盗案中追缴的文物中发现了3件周幽王时的卿士虢石父的铜器,为众说纷纭的虢国墓地的起始年代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十分珍贵的线索。

  虢国国君大都同时兼任周王卿士,卿士的地位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在周天子墓尚未面世之前,这两座虢国国君墓实际上也就是卿士墓,可算是迄今发现的两周时期最高级别的墓葬,因而显得尤为重要。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大量文物,为研究虢国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古代的礼仪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有力推动了两周考古学的发展和进步。

鉴于虢国墓地出土文物的重大的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该墓地两座虢国国君墓虢季墓与虢仲墓,先后于1990、1991年两度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虢国墓地与上阳城的发现与发掘,被评为全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龙正

虢国到底在哪里?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