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民族由来

哈萨克族,民族语言为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哈萨克族主体在中亚、西亚,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 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国。

哈萨克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从13世纪初蒙古民族强大,到15世纪哈萨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关哈萨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联合的步伐。

在成吉思汗占领中亚后,当地部落相继成为金帐(术赤的封地)、白帐(术赤长子斡尔达的封地)、蓝帐(术赤幼子昔班的封地)汗国的臣属。后来,蓝帐汗国贵族与突厥人、乌孙人长期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群体–月即别人(以蓝帐汗国月即别可汗的名字命名)。

明景帝景泰七年(1456),由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术赤系的克烈汗与贾尼别克,率领下属的乌孙、康里、克烈、乃蛮、弘吉剌惕、杜拉特、札拉亦儿等部落投奔了东察合台汗国,东迁到楚河流域,正式取名为“哈萨克”。 受到东察合台汗国热情欢迎的哈萨克人以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为基地,建立了独立的哈萨克汗国,都城为土尔克斯坦城。 随后,哈萨克汗国与东察合台汗国、帖木儿帝国及昔班尼汗所率领的乌兹别克部落展开了长达三十年的混战。善于保存实力的哈萨克汗国日益强大,在哈斯木汗统治时期达到了鼎盛,领地东南据有七河流域,南至锡尔河,西达乌拉尔河流域,北到伊施姆河,东北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辽阔区域,人口膨胀到百万以上。

公元16世纪末,各汗国的哈萨克部落全部归附到哈萨克汗国境内,众多部落按血缘关系划分为大、中、小三个“玉兹”(突厥意为部分、方面)。

大玉兹即乌鲁玉兹,又称“大帐”、“右部”,占据着七河流域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的肥美草原,这是一个由古老的乌孙人为主体,由康居国后裔康里部、突厥咄陆后裔杜拉特部、突厥可萨部、北匈奴悦般国后人阿勒班部、撒里乌孙突骑施部、札剌亦儿部等共同构成的部落。
中玉兹即奥尔塔玉兹,又称“中帐”、“左部”,是哈萨克中人口最多、力量最强的部分。他们冬季在萨雷苏河和锡尔河中下游放牧,夏季牧场则位于额尔齐斯河与托博尔河、伊施姆河一带,以古代葛逻禄的后裔阿尔根部为主体,主要由克普恰克部(东钦察人),塞种人后裔克尔塞克、别斯塞克、波尔塞克、卡尔塞克部,克烈部(王罕被成吉思汗击败后,克烈余部西迁),乃蛮部(太阳汗被成吉思汗杀死后,乃蛮部众西逃),篾儿乞惕部(被蒙古击败后遗众辗转西去),弘吉剌惕部(随蒙古人西征到达此地)构成。

小玉兹即基希玉兹,又称“小帐”、“西部”,以奄蔡(阿兰人)后裔阿里钦部为主体,由拜乌勒部、艾里木乌勒部和节特乌勒部构成,冬季在伊别克河、乌拉尔河畔游牧,夏季则迁往阿克提尤别草原。

由上看出,哈萨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混血民族。

曾几何时,西域崛起了准噶尔。这是一个继承了成吉思汗衣钵的蒙古部落,其征服的欲望丝毫不亚于他们的祖先。公元18世纪20年代,准噶尔部攻占了哈萨克汗国首都土尔克斯坦城和军事重镇塔什干,哈萨克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好在公元18世纪50年代,清军出兵新疆平定了准噶尔叛乱,才将哈萨克人从火坑中拯救出来。饱受战乱之苦的哈萨克中玉兹阿布赉汗率部归附了清朝,大玉兹和小玉兹也于随后上表臣服清廷。

不久,远方又响起了俄罗斯的枪炮声。西部的小玉兹和中玉兹首先被俄国人占领,哈萨克汗体制被废除,小玉兹被划归奥伦堡总督管辖,中玉兹则被划归西伯利亚总督管理。

清同治三年(1864),俄国人的铁蹄踏上了大玉兹旧地上的浩罕汗国,用枪炮逼迫浩罕汗国俯首称臣。为了实现永久占领,沙皇将俄罗斯人大量地迁入了哈萨克地区。同时,占领者放出话来:“哈萨克人如果想活命,就赶紧离开这片富庶的土地!”几乎是在刀尖的驱赶下,哈萨克人被迫背井离乡,迁移到人畜难以存活的沙漠地带。

人们只能奋起反抗,大玉兹所在的浩罕汗国于清光绪元年(1875)爆发了反对沙俄奴役的起义。按说俄国人应该做些让步,最起码也应该软硬兼施吧。但沙皇说:我这里没有自由和平等,只有屠刀和大炮!在扑灭起义之火后,沙皇索性废掉了浩罕汗国,在那里设置了费尔干纳省,隶属于土耳其斯坦总督。哈萨克人被一分为三,分别归三个俄国总督府管辖。

从同治三年(1864)到光绪九年(1883)短短二十年间,俄国强迫清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原属清朝的巴尔喀什湖以南、以东和斋桑湖一带的哈萨克居住区,并按照“人随地归”的原则,不允许哈萨克人归附大清。尽管如此,仍有许多不屈的哈萨克人结伴回到伊犁和博尔特拉。

哈萨克民族由来 
  关于突厥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