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徙谈佛教

印度小乘佛教中的最大一派––「说一切有部」,承袭印度人原有信仰,再加上自己学说,以为人死以后有四十九天日期,死者的灵魂是在空白过关时期,以后便去转轮回了。从这个思想逐渐发展结果,佛教便主张人死后要延请僧尼为死者念经拜忏超度,俾让死者灵魂(佛教不用﹁灵魂﹂这个说法,用「识」这个术语」),或去较好的轮回之处,或就此成佛(?)。事实上,成佛或所谓投胎转生较好之地,都非念念经便能一举而成的(详情请阅拙着《答妙贞十问》)。

在中国佛教界相传,超度死者的佛教仪礼,超自梁武帝(西元五○二––五四九年),在他以前,佛教是不拜死人的。佛教入华不久后,因她所讲的,在在都与我国传统思想相违背,所以曾不断受到国人勐烈批评与攻击,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佛教僧尼反孝,不孝。中国孝道有三大思想:

父母在世,尽责奉养,和颜悦色,敬爱顺服,死后则居丧守孝,慎终追远。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慎重嫁娶,传宗接代,繁荣宗族,族谱相传。

 

敦睦亲族,敬老扶幼,做好人好事,显亲扬名。

佛教僧尼恰巧都违反了我国的孝道思想,僧尼一出家,便不能孝敬父母,奉养双亲;僧尼受戒时,必须剃去鬚髮,他(她)们不结婚,断宗绝代,中止族谱。僧尼一入寺庙庵堂,即与原有亲族完全断绝关系,故难再敬长扶幼,显亲扬名了。臺湾狮头山海会庵裹的一位尼姑感叹地说:「……但我是个出了家的比丘尼,割爱辞亲,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得再称父母而已改口称为老居士了,岂能再作他人的干女儿呢?」(一九六四年八月份《中国佛教》月刊,文曰「一支钢笔的故事」。)你看作了僧尼可不可怜?简直成了六亲不认。

中国佛教徒为了「保身」起见,另想妙法,用四种说法与方法为自己的不孝作辩护,他们主张:

出世间孝才是人孝,「一人出家,九族生天」,出家目的为欲救父母,故乃大孝。其实,假定佛教教义说得对,也只有出家的这人,如好好修行,或得解脱,其他的任何人都无法与此人一齐得解脱的。何况僧尼不结婚,何来九族?九族中也包括子、孙、曾孙、玄孙,或岳父、岳母在内。

 

佛教徒又强称「以戒为孝」,五戒乃孝之大集合。但戒为做人的最起码条件(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孝则专对父母尊长,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主张替已死父母念经才是人孝。父母生前,僧尼不能亲自孝顺供养,死后念经,只是自作安慰,与已死父母无关。有本《父母恩重难报经》,就是要人多为死去父母专心念经。僧尼住庙庵,过集团生活,根本无法供养亲身父母,大概心中也觉不安,一俟父母死去,只能为他们念念佛经,似乎已做了一件「大孝」,以求自己良心平安罢了。

 

主张以超度敬拜已死父母来孝顺他们。中国佛教徒撰制《盂兰盆经》一部,伪称佛说,经中强调要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延僧超度已死父母。其实,假定已死父母如真已成「佛」去了涅盘,超度也根本无用。如父母仍在地狱受苦,按照佛教因果、业力等教义,他们是罪有应得,超度也无效。因此,所谓超度实在仅为略略安慰死者的亲友,以及僧尼藉此能赚些金钱以维持生活与寺庵的运行罢了。僧尼都知道这些,只是那些请僧尼超度者却仍被瞒在鼓里,还真以为父母都获救了呢!

对基督教传道来讲,这第(四)项佛教的拜死人(或称拜祖宗)、超度,是最令佛教徒远离基督教的一大因素,如说得极端点,今天许多中国人不愿意信基督教,就是害怕作了信徒后,不能再拜祖宗,祖宗之灵都要饿死了(?)。

基督教主张人在今世得救,死后有永生,人如不信主耶稣,一旦死去,他的罪恶随他而去,在末日时等候审判。因此,人死了后,绝对无法再为死者举行任何类似「超度」的补救方法。无论念多少圣经,无论行多少祈祷,无论捐多少金钱,都不能为死者添加任何有关得救的利益。圣经说:「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上帝独生子的名」(约三
18),「你们得救是本平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二
8)。对死人的超度,其实就是活人所施的一种「行为」,但基督教却否认靠行为得救,所以基督教中没有超度仪式,而只有追思礼拜,且单为信徒而行,凡不信者,连追思礼拜也不能为他举行。

根据民俗学的研究,活人大多对死者之灵发生恐惧,尤其是遭横死恶死者。活人又常对死者发生爱慕之心,特别是对亲人。活人又以为人死变鬼,他的灵魂飘泊于家中,需要常予安慰,供奉饮食。综合以上几种原因,敬拜死人之风逐渐盛行,所谓慎终追远,便是出于爱慕纪念先人而来。请僧尼为飞机或车祸丧生者超荐,便是出于惧怕这些横死者会向活人作祟加害之故。同死者牌位供饭(大陆有些地方,一天供三次;如同活人日食三餐一段),便是出于供养留于家中,保护全家大小的死者之灵,表示孝顺之心。中国人相信人死后有三魂六魄,有一辏ǎ浚┧抻谂莆恢冢晌患抑鳌?

但基督教对死者的看法与上面所讲的颇有不同之处。人是上帝所造,人之死去,或因年迈力衰,或因其他原因,所以既不会再来世间作祟,也不会阴魂不敬。一般来说,无论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一旦死去后,只待主耶稣末日再来,施行拯救或审判。死者的灵已与活人之间隔绝,绝不会再对活人发生任何瓜葛或影响。基督教否定死人还会有何活动能予活人或祸或福,圣经说:「百姓不当求问自己的上帝么,岂可为活人求问死人呢?」(赛八
19)十条诫中极明白的规定:「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上帝。」
「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享奉他。」(出二
3~5)既然如此,基督教不拜死人,因他不是上帝。圣经又说:「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四
12)又说:「祂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祂爱子的国里。」︵西一
13)「上帝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罗八
31)死人或祖宗不是我们的救主,故无需跪拜祈求他们,上帝既然帮助支持我们,死人还能真的加害我们吗?

但基督徒并无忘本,对已死去的父母、亲人或祖先仍存敬爱追慕之心,当主耶稣死去后,便有祂的门徒按照犹太人的当时习惯,用上好的贵重香料前往坟墓为主耶稣殓尸,便是一个好例证(约十九
39~42)。基督徒对死者的丧葬以及举行追思礼拜,都甚郑重其事,毫不马虎。在每年死者的「冥日」(死去那天),基督徒在家中都举行特别聚会以纪念追思死者,再如在春秋二季或其他日子,也去坟墓(俗称上坟)纪念死者。基督徒与佛教徒或一般未信者所不同的,只是不拜死人,不把他当「神」一般来看待。其他慎终追远方面,基督徒都一一做到,并无丝毫不孝顺或轻视祖先之处。

在拜死人,把死人看作是「神」,以及超度死人等事上,佛教与基督教站在相反的立场,也使不少佛教徒害怕接近基督教,担心自己死后,无人供养而成「饿鬼」。这是基督教遭到发展阻碍的第二个原因。

佛教主张三世业力因果,但基督教即不讲这些。

佛教讲前世、今世、来世等三世因果报应,人在今世之祸福贫富,甚至头痛发热、腰酸背痛……等一切日常生活所遇,都被信是自己前生业力所致,如前生行善,今生享福快乐;前生作恶,则今世苦恼贫穷。又说今世的个人善恶行为又能成为来世的某种「果报」。因此,有不少佛教徒常喊自己命苦(或称命中註定),变得失望消极,因为努力也无用,都是前世命中註定的啊!

基督教只讲今世与来世二世。人如能诚心悔改,接受主耶稣为自己救主,人的心志便能改变一新,再次努力上进,改变环境,为自己未来前途找寻光明与幸福。所以基督徒不灰心,不丧胆,在人生中充满希望,迈步前进,直到在天家得到永生的冠冕。圣经记载说,有一个生来是瞎眼的,门徒问主,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主耶稣都予以否认,只说「是要在他身上显出上帝的作为来」(约九
3)。主耶稣并未把这瞎眼推在瞎子本人甚么生前作恶所致上去。主耶稣只望瞎子诚心悔罪,在今生立刻为他解决痛苦。

基督教徙谈佛教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