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如何衰落的?

道教由明清步入衰落

由于明清统治者对道教实行利用和严加控制的政策,加上外来文明的进入,道教,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开始走向衰落。

道教的世俗化

明太祖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防止宗教泛滥造成政治和经济的混乱,他有限制地对宗教加以利用和控制,更对教团严加检束。所以,明初期和中期,道教根本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

一直到明世宗时,情况大为改观,他专以扶植道教为事,使明代统治者对道教的崇奉达到顶峰。他具体的表现是:宠信道教徒和方士,并授予其高官厚禄。广建斋醮,迷信乩仙。不惜耗费民财,建筑宫室。爱好道教青词,对擅长者大加利用。迷信丹药方术。为其父母及自己加封道号。总之,崇道之滥,使明初所定下的道教管理制度大都被废弃。

明世宗之后,道教在上层的政治地位日趋衰落,道教本身逐渐走向世俗化和民间化。具有道教性质的白莲教等民间秘密宗教兴起。许多思想家把道教中的思想融合在儒、释里。在文化方面,道教影响了戏曲、小说、诗词、音乐、绘画等各个方面。通过道教题材的戏曲、小说在社会上流传,道教教义教理及其宗教伦理道德思想也逐渐影响民众,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道教的没落

道教到了清代,由于新文化思想的兴起和西欧科学技术的传入,旧的封建的落后的宗教意识受到冲击,虽然仍有许多的信众,但已呈现出衰落的景象。

不过,清初的统治者为笼络汉人,对正一道仍加以保护,令其掌管天下道教。但自乾隆朝后,道教失去了朝廷的宠护,其地位逐渐下降。这其中唯一可提及的是全真道龙门派的复振,也只是封建道教的回光返照罢了。此时的道教在教义上已停滞不前,教团势力日渐微弱,对社会的影响也微乎其微。教规教义及一切活动都不再规范,而是去迎合社会上低俗的、粗野的、下流的风尚,使道教最终走向了没落。

总之,封建制度的没落,社会的向前发展,科学文化的日渐昌明,使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道教日渐衰微,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道教是如何衰落的?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