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四大名山( 02-14)
道教四大名山-民族史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由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首创于四川鹤鸣山,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四大名山自东汉开始建观修道场,延续至清末,而著名的道教道场有四座山,被统称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1】江西龙虎山龙虎山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相传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因此得名,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为道教正一派“祖庭”。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有“丹霞仙境”之称,其道教圣地、碧水丹山与古崖墓群被誉为“三绝”,主要风景区有上清宫景区、天师府景区、龙虎山景区、仙岩水岩景区、岩墓群景区、象鼻山排衙石景区、独峰马祖岩景区等,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
天师道:张道陵开启道教之门( 11-10)
天师道:张道陵开启道教之门-民族史张天师(约公元34—156年),即张道陵,字辅汉,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传说其为张良的八代孙,曾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辞官归隐,于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创立了五斗米道。至此,道教之门被其开启;他因此也被后世道教称为“道教教主”。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云台峰白日升天,时年123岁。“道教教主”张道陵开启道教之门142年,张道陵在蜀中鹤鸣山创立天师道。其作为隐居于蜀中鹤鸣山的著名黄老道,就这样在历史的舞台上,轻轻地开启了日后于中国大地上绵延千年的道教之门。天师道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教理教义,有组织形式,有斋醮活动的正规宗教集团,它...
炼丹家葛洪和《抱朴子》( 11-10)
炼丹家葛洪和《抱朴子》-民族史在道教历史上,葛洪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东晋道教集大成者,其所著《抱朴子》一书,不仅使道教理论化、缜密化,并且还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同,从而提高了道教的地位。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今江苏)人,世称小仙翁。他出身道教世家,太极仙翁葛玄为其从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弃官带领全家南下广州,隐居于罗浮山炼丹。于期间,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书,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此外,他还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
葛洪和葛玄什么关系?( 11-10)
葛洪和葛玄什么关系?-民族史魏晋时,天师道北移,并逐渐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道教由此开始走向分化的边缘。由玄学派确立的金丹道,即是为贵族服务的上层神仙道教,其所确立的神仙理论体系大大将道教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其间,为上层神仙道教作出杰出贡献的为葛氏的太极仙翁葛玄和小仙翁葛洪。葛玄是葛洪的“从祖父”,也就是说,葛洪的祖父与葛玄是亲兄弟。葛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道士,关于他的故事,流传下来的很少,只在《神仙传·葛玄》中找到一些关于他的生平记载。据书中记载,葛玄“生而秀颖,性识英明,经传子史,无不该览”。也因此而萌生了寻求仙道的想法,据书中记载,葛玄得太上老君与太真人在天台山传授《...
北魏道教发展:寇谦之改造五斗米道( 11-09)
南北朝时期,北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后,鉴于自己是鲜卑族拓跋部,为了消除汉人由于民族隔阂而产生的反抗,实行了与汉族相同化的政策。在对待宗教的态度方面,太武帝对道教非常热心,并给予嵩山道士寇谦之对天师道(五斗米道)进行改革以强大的支持。寇谦之,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迁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自称东汉光武帝时雍奴侯寇恂的十三世孙。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寇修之,为苻坚东莱太守。长兄寇赞,在北魏初任南雍州刺史。不过,寇谦之从小就无心于仕途,而是一心一意地倾心于道教。据记载,小时起,他就开始从家中仅有的道器、道书以及搜求学得的道术中,寻求道教带来的无限乐趣了。那时,他每天在家里诵经打坐,炼乳气功,服药饵,一心所想的就是能获得仙道灵...
南朝道教改革发展:南天师道和茅山派( 11-09)
南朝道教改革发展:南天师道和茅山派-民族史南北朝时期,一大批道教著名学者,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对道教进行了蜕旧变新的改革,经过改造后的道教,在统治者的扶持下,获得很大发展。把原始道教变成贵族和平民都能信奉的正统道教。规范了道教戒律和斋醮仪式。整理了道教经典。建立了神仙谱系。“金陵道士”陆修静的改革之路北魏寇谦之改革北方道教不久,南朝刘宋的金陵道士陆修静,便开始对南朝道教的改革。陆修静为南朝时期著名的道士,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出身士族,为三国吴丞相陆凯之后裔。陆修静自幼年起开始习儒术,但因更喜欢道术,后来入山隐居专门修道。南朝宋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闻其名,便请他讲经说法。宋孝武帝刘...
早期的佛道之争( 11-09)
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二者颇有相依相杂好似一家之感,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但到了后来,道家对于输入中国的外来佛教拥有过多信奉者,而与之发生冲突,历经汉、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都处于争执不休之状态。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事发于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三国时,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的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也有“佛道之争”,王浮更作《老子化胡经》,为后世提供了强有力的论争材料。“佛道之争”趋于白热化则是在南北朝以后,当时,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的宗教教团。南朝宋的陆修静、梁齐的陶弘景对道教经典的整理,并予以体系化,对社会的影响也相对增加。这些“新道派”的兴起,从而为道教和佛教的抗衡提...
道家内丹术的发展( 11-09)
道家内丹术的发展-民族史内丹术是道家重要的一种修炼方法。内丹术指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为理论,进行性命的修炼,以人的身体为鼎炉,修炼“精、气、神”等而在体内结丹,达成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甚至“成仙”的目的。《道德经》、《文子》、《列子》、《庄子》、《内业》、《心术》、《楚辞·远游》以及黄老学派作品可是说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挥而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丹者,单也,一者,单也。惟道无对,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长生。中医专著《黄帝内经》记载“真人”、“至人”、“圣人”的修炼境界,以及「提挈天地...
唐代道教的“盛唐气象”( 11-09)
唐代道教的“盛唐气象”-民族史在近三百年的唐代帝王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其扶植与崇奉,道教的地位更是处于三教(道教、佛教、儒教)之首,而抵达了前所未有的“盛唐之气象”。道教,因此而大盛于唐代。此间,道教中是英才辈出,群星璀璨,既有帝王公主,也有宗师高道,还有诗仙才女。唐代帝王的崇道之盛唐王朝建立之后,因皇室李姓和道教尊奉的老子同姓之缘故,而将老子奉为道教始祖,自称为老子的后裔,更将道教定为国教。由此,道教和皇权进入到一个相融合的境界,而历代唐代帝王对道教的尊奉可谓抵达至一个痴迷的地步。例如:唐高祖李渊广泛利用道教为他制造舆论,散布谶纬图符,使得道教为其“天命所归”、逐鹿中原而服务。即帝...
道教是如何衰落的?( 11-09)
道教由明清步入衰落由于明清统治者对道教实行利用和严加控制的政策,加上外来文明的进入,道教,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开始走向衰落。道教的世俗化明太祖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防止宗教泛滥造成政治和经济的混乱,他有限制地对宗教加以利用和控制,更对教团严加检束。所以,明初期和中期,道教根本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一直到明世宗时,情况大为改观,他专以扶植道教为事,使明代统治者对道教的崇奉达到顶峰。他具体的表现是:宠信道教徒和方士,并授予其高官厚禄。广建斋醮,迷信乩仙。不惜耗费民财,建筑宫室。爱好道教青词,对擅长者大加利用。迷信丹药方术。为其父母及自己加封道号。总之,崇道之滥,使明初所定下的道教管理制度大都被废弃。明世宗之后,道教在上层的政治地位日趋衰落,...
金代和元代道教的发展( 11-09)
金朝是原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建立的,灭了辽和北宋后,由于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差异,不可能不与广大汉族人民发生尖锐的矛盾。一些汉族士人拒绝在政治上与金朝统治者合作,而又不愿参加各地人民群众反抗金朝统治者的斗争,便走向隐遁之路。于是,在山东、河北一带,汉族士人先后创立了新的道派,主要有萧抱珍创立的太一道,刘德仁创立的真大道,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等。这些新道派一经建立,便得到了迅速发展。出于政治和生活的双重需要,金朝对这些中原的道教派别很快就承认和接受了。太一道由萧抱珍创立,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并因此而得名“太一”。最初,萧抱珍只是在家传教,后信徒日益增多,于是,在县东三清院故址建茅庵而居,后扩展至山东,河北一带,发展极为的迅...
宋徽宗崇尚道教之闹剧:“自封天下教主”( 11-09)
宋徽宗崇尚道教之闹剧:“自封天下教主”-民族史宋徽宗继位,推动了北宋第二个崇道高潮。他对道教的崇尚,在宋代历史上达到极点。他编造“天神下降”的神话,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为了发展道教不惜耗费巨资,大动土木,兴建宫观。热衷于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和制定道教节日。仿照朝廷官吏品秩,设立道阶、道职。对道士给予优宠,提高道士地位。提倡学习道经,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编修道教历史,访求道经,编修《道藏》和《仙史》。其具体事实如下:一、政和七年二月,宋徽宗称天神青华帝君下降宣和殿,又夜梦老君谕曰:“汝以宿命,当兴吾教。”于是,命道士林灵素宣谕,称其为神霄玉清王下凡,左右近臣及宠妃皆是神仙下凡。于当年四月,宋徽宗授...
北宋道教“高潮”:宋真宗崇道闹剧之“天书下降”( 11-09)
北宋道教“高潮”:宋真宗崇道闹剧之“天书下降”-民族史北宋是继唐代之后,道教史上的又一个兴盛时期,它沿袭了唐代儒、道、释兼容和对道教崇奉扶持的政策,从而,形成了真宗朝和徽宗朝的两个高潮期。不过,随着道教“高潮期”的上涨也促成了真宗和徽宗“崇道闹剧”的上演。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乱世,从南至北,道教都呈现出荒败之象,宫观毁坏,道士逃亡,经书亡佚。然而,由于一些统治者仍对道教表示尊崇,对道教的维系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一些著名道教学者也为维护和加强道教的信仰做了不懈的努力。宋太祖在发动了一系列统一战争后,乱世终于结束了。因为他曾用符命为自己制造夺权舆论,特别是利用华山道士陈抟为他争取群众,所以,在他称帝...
“紫阳真人”张伯端和道家内丹学( 11-09)
“紫阳真人”张伯端和道家内丹学-民族史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人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曾为府吏数十年,后看破功名,入成都潜心修道,著《悟真篇》,叙丹药之本末,晚年返回江南传道。张伯端为北宋著名的道士,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字平叔,人称“悟真先生”,亦被尊为“紫阳真人”。自幼好学,对儒释道三教经书,以及刑法、书算、医卜、天文、地理,都有研究。曾任府吏一职,后因触犯律法而被遣戍岭南,后随从于龙图阁学士陆诜转赴各地。据说,宋神宗熙宁二年,张伯端在成都奇遇“异人”,并授之于他金丹药物火候之秘诀,于是,其遂就改名为张用成,并著以《悟真篇》来阐述内丹功法。其后,又...
唐末五代道家发起内丹热潮( 11-09)
唐末五代道家发起内丹热潮-民族史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政局动荡不安。加上唐末黄巢起义的冲击,使唐朝的统治陷于土崩瓦解,藩镇军阀割据的局面也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混战。在这样极度动荡混乱的时代,盛行一时的道教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许多道教宫观被毁,道士星散,经书零落,道教世界可谓一片萧瑟。为了躲避战乱,在晚唐五代有许多文人儒士和失意的王公官吏,便纷纷隐遁于山林或者混迹于市廛,其间的好些人因喜好道教仙术,而成为隐逸的道士。这些人中,对后来道教发展影响甚大的是陈抟。陈抟是与钟、吕齐名的隐逸道士,为当时最负盛名的高道。其以传统道教学说为核心,并吸收儒家和佛教的禅定思想,而创立了一套系...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