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攻打日本为什么两回都失败了?

元朝忽必烈一共发动过两次征讨日本的战争,结果均以失败告终,如果说第一次是因为准备不够充分,那么第二次就是倾举国之力务求一战功成,可结果依然是折戟沉沙。个中原因十分微妙,但总不能统统归咎于“神风”,否则日本倒真成了受上天庇佑的国家。即使没有台风,元朝第二次征讨日本也很悬,元朝为何必须灭掉并不富裕的日本呢?至元十一年,蒙古派出两万七千人乘坐九百余艘舰船袭击日本九州,结果因迟迟不能突入倭国腹地,而铩羽而归,史称“文永之役”,又称第一次元日战争。当时南宋尚未完全覆灭,忽必烈的本意是通过一次小规模的敲山震虎,逼迫日本臣服,同时阻断日本与南宋的贸易,以避免宋朝在接下来的作战中获取税款来源。此役之后,日本果然封闭港口,断绝了与南宋的一切贸易,而宋朝也最终在崖山海战之后彻底终结。

第一次征讨日本失败,忽必烈脸色无光,为了面子,最起码日本必须像高丽那样臣服。于是元朝再次向倭国派出使臣,可结果却是使者上岸即遭到斩杀。感觉威严受到挑衅的忽必烈,决心再次启动伐日战争,如果说第一次东征日本是为了配合对宋作战,那么第二次东征则是事关蒙古帝国尊严之战。此时南宋已经不复存在,东亚大陆战场再无后顾之忧,元朝将对日作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确保一战功成,元军兵分两路,一路依旧从朝鲜半岛出发,包括蒙古、女真、高丽等各族士兵组成的联军,人数四万有余,称为“东路军”;另一路从江南出发,以南宋降兵为主,共计十万人,称为“江南军”。从纸面数字上看,第二次东征的兵力达到第一次的五倍,不过真正的主力部队还是东路军的四万人,因为江南军人数虽众,但士兵手中拿的不是武器,而是农具。

鉴于第一次东征失败的教训,元朝认识到单凭强悍的军队而缺少有效的后勤,很难在海外站得住脚,而跨海越洋的船运又不能保证安全和及时,于是为第二次东征配备了大批的垦殖队伍。换句话说,江南军的十万人与其说是军队,更像是屯田的百姓,他们的任务是在占领区开荒种田,为前方部队提供必要的粮草和给养。

朝鲜半岛自归顺蒙古之后便被设为“征东行省”,高丽国王亲任行省丞相,在蒙古大汗的一声令下,整个高丽王朝都投入到战争准备当中。为此朝鲜军民夜以继日地赶造舰船和筹措粮草,但由此引发的愤怒和不满也弥漫在底层之间,造成的结果就是偷工减料和以次充好,这也为元军的作战不利埋下了伏笔。

当一切准备停当之后,两路大军约定时间向九州进发,但江南军却因迷航而耽误行程,尽管他们不是主力,可对军心士气有所影响。不过后期的进程充分证明,真正让元军吃瘪的是日本长期扎实的战争准备。

此时距离文永之役已过去七年时间,由于之前已经见识过元军的作战能力,日本人便有针对性地改良了战法和武器。在这七年的时间里,日本不仅在蒙古可能登陆的方向修筑了石墙等防御工事,还组织大批武士和僧侣奔赴西线,战前总兵力已达到十二万五千人之众。

东路军拼尽全力向内陆渗透,却始终无法突破日军防线,相反日军则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向元军发起反击。数万大军由于无法在滩头立足而漂泊于船上,即使江南军汇合之后情况依旧没能改变,这十四万人取得的战果甚至不如第一次东征。船队毫无目的的在海上飘荡,失败已成定局,恰在此时台风又一次骤起,总算为元军的失利找到一个台阶,第二次征讨日本再次大败而回。

元朝攻打日本为什么两回都失败了? 
  关于蒙古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