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汉服

从汉代开始,中国的民族交流才开始大规模发展。中国的服饰,包括服饰质料乃至图文,才更丰富更融入多民族的文化内蕴和艺术精神。西汉早期,汉代男子的服装仍然沿用深衣的款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其中“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但到了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3
隋唐时期

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服饰习俗急骤变革和丰富发展的时代,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面貌。隋朝将“日月、星辰”等纹饰放回到皇帝的冕服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有了大的发展,与多国都有往来,思想也更为开放。隋代时期,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已经和唐代的女式服装的浪漫风格有些相似,为唐代服装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唐代建立,它国力强盛、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对外交流十分频繁、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因此呈现出自信开放、雍容华贵、百美竞呈的局面。

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中的佼佼者。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唐都长安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与朝鲜、日本、波斯等国贸易、文化交流频繁,加上对外开放、丝绸之路重开,中西结合,此时人们的审美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推崇华贵、艳丽、豪华、丰满。因此汉服收到这股思潮的影响,一改此前的气息,使唐朝服饰华丽清新,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浪漫风格。唐朝服饰袒胸、裸臂、披纱、大袖、长裙是唐代妇女最典型着装形象。女装主要是衫、裙、帔,还有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长衫外面)。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纹样方面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吸收了西方艺术形式。在颜色上也不在有束缚,各种颜色层出不穷。其中以朱红、鲜蓝、桔黄等鲜艳色彩最为流行,用艳丽的颜色表达整个朝代的光辉。

4
宋代

宋朝推崇“崇文抑武”的政策,文人的待遇有了极大的提升,因此宋朝的书画艺术是中国的顶峰时期。儒家的忠孝节义观念,透过社会等各种方式深入民间,推广于全社会。宋画主要可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三大分类。因此两宋时期大自然中诸多为人们所喜爱的花草鱼虫、飞禽走兽,都反映在服装的纹样中。唐代盛极一时的宝相花、对鸟等纹样退于次要地位,自然生动的写生折枝花、穿枝花以及大量花鸟纹成为宋代丝绸纹样的重要程式,其色彩淡雅柔和,纹样更趋写实。宋代服装纹样的配色,也深受时代审美思想的影响,与写实化的纹样形式相协调。总体色彩倾向于清淡柔和、典雅庄重。以茶色、褐色、棕色、藕色等间色或复色为基调,配上白色,极为淡雅。

宋朝时侯的男装服饰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宋代男子上自帝王,下至百官,在各种场都戴幞头。不过这时的幞头更类似帽子,并且成为百官必备的头饰。所以文人嫌幞头不够雅致,又开始戴起复古的头巾了。头巾不只是文人雅士的专利,各行各业的男人平常都戴着它。服装仍以圆领袍为主,以袍衫的颜色区分等级,其制有紫、绯、朱、绿、青不等。凡穿紫色、绯色公服为六品以上官员,必须在腰上佩一个金、银为饰的鱼袋。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宋代官服,因唐制,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红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其样式为: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宋代女子相对唐代来说,服饰款式保守了许多,与男子相同,女子服装多为交领右衽,这是因为宋朝内部少数民族较少,而外部与少数民族关系相对紧张造成的。

宋代的服装以轻淡、自然又不失庄重为突出的时代风格。寄情于世外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隐逸生活,强调平淡的天然之美,更重视个体内在心灵的自由。

5
元代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灭西夏、金之后,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质孙服服用面很广,大臣在内宫大宴中可以穿着,乐工和卫士也同样服用。这种服式上、下级的区别体现在质地粗细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个等级(以质分级层次〉。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级,与冬装类同。百官的冬服有九个等级,夏季有十四个等级,同样也是以质地和色泽区分。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随汉族习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 

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女奴牵拉。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6
明代

到了明代时期,结束了异族的统治,但政治经济难以再回到宋朝的水平,因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艺术的发展。明代在全国有江南、山西、四川、闽广等四个丝织产区,而以江南为主要产地。产地主要在南方,因此秀丽,清新的汉服依然是明代的主流。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以袍衫为主要服饰,经过元朝的统治,明朝的汉服是对宋朝的恢复和模仿,虽然在工艺上的讲究层出不穷,款式,纹样等也有革新,但是色彩上并无本质上的突破。明朝的儒生文士男子服饰,大多穿圆领或斜领的青布直身的宽袖长衣,头戴四方平定巾。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裙子宽大,样式很多但是平民妻女只能穿一些浅淡的颜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其他的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

7
清代

清军入关后,清朝统治者强制推行其满族的发型和服装样式。这种民族压迫政策激起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为缓和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清朝不得不实行“男从女不从”等十从十不从的政策,即对汉族男子严格要求遵从满族服制,而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因此形制渐渐形成了一套有别于明代的服饰体系。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至此,传统汉服已走上衰退之路,传统汉服的生存空间已被政策、审美等因素挤压得日渐变小。此时的汉人穿的衣服带着浓重的满族色彩。

中国传统服饰—汉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