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于通古斯难民(
04-03)
难民,是指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流离失所的人,而在中国古代,中国就有着“有朋自远方来”的名句,而古代的很多统治者也乐于收留难民,以此显示封建统治者的宅心仁厚,体恤万民。而在600年前,中国曾收留了一批难民,可是让人没有料到的是,仅仅200年后,这些难民却灭了国家。这批难民就是通古斯人。大约在600年前,明朝永乐年间,一大批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向南迁移,来到了东北的土地上,通古斯人是渔猎民族,擅长捕猎。朱棣在得知通古斯人迁徙到东北后,便给他们土地居住,并竭尽全力展现了一个大明王朝的胸怀。而通古斯人来到东北后,与原有的女真人居住在了一起,两个不同民族生活在一起,难免...
中亚的朝鲜人是怎么来的(
04-0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数十万的朝鲜族人,从他们的远东家乡被苏联迁徙到大陆深处的中亚地区——这些撇家舍业的朝鲜人,经历了痛苦的长途迁徙旅程后,又在陌生之地奋力生存。1860年,清朝与沙俄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清朝向沙俄割让远东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丧权辱国、尊严尽失。此后,由于连年的大规模自然灾害,许多在朝鲜半岛生活的朝鲜人,庄稼被毁、衣食无着,就如同当时同样受灾的中国农民背井离乡闯关东一样,朝鲜农民被迫大批地向着远东地区进行迁移,以谋求更好的生存活路。十月革命胜利后,远东地区的朝鲜人已经超过了10万人,是刚刚建立起来的苏联政府远...
雅克萨之战:清朝是靠大炮打败了俄罗斯(
04-02)
清军为何能在雅克萨打败俄军?有朋友问,在雅克萨之战的时候,俄国因为受欧洲工业文明影响,火炮火枪已经很厉害,而当时康熙皇帝的清军,骑马射箭,为什么能在雅克萨打败俄国人呢?其实我们很多朋友,都误解了清军。在康熙皇帝的时候,清军并不是一支冷兵器军队,而是一支热兵器军队,清军的火炮,在当时是非常厉害的,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打败南明,不是靠的骑马射箭,而是靠的火炮。博物馆收藏的,雅克萨之战的清军火炮那么问题又来了:不是说大清很落后吗?大清早期,是哪来的火炮呢?答案是:汉人。是的,是汉人教会大清,制造和使用火炮。那么汉人的火炮又是谁教给汉人的呢?答案是:葡萄牙人、...
雍正是怎样将贝加尔湖拱手让给沙俄(
04-02)
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后,疯狂扩张,哥萨克一路东进。公元1635年,皇太极征服了外贝加尔地区的索伦部。1636年,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元室后裔林丹汗奉上了传国玉玺。从此,皇太极就兼任蒙古大汗。1638年,漠北喀尔喀蒙古向大清奉上了“九白之贡”,表示臣服。这也预示着,包括贝加尔湖在内的广大漠北地区,在名义归属大清王朝。但大清对漠北的主权只停留在形式上,连羁縻统治也算不上。更为严重的是,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揭开了中国改朝换代的序幕。从此,满清的统治重心完全转移到关内,北方无暇他顾。这就给了俄国人南侵的绝佳时机。早在1643年沙俄势力已抵达贝加尔湖北畔,...
准噶尔汗国独具特色的“军事工业化”,远超满清!(
04-02)
噶尔丹的底气,是准噶尔汗国的军工业!明末清初之际的百年时间里,源自瓦剌的准噶尔部逐渐兴盛起来。准噶尔虽然是游牧经济,但几任统治者都具备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居然在西域草原中发展出了初具规模的军事工业,令人啧啧称奇,让我们一探究竟。冶矿业准噶尔统治范围涵盖今天的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等广大地区,接近今日中国版图的四成。如此广袤的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锡、铅等。俄国人索洛金记载准噶尔领地内:“湖四周的铁矿相当多,它自古以来就由卫拉特人自己开采。用炼出的铁制造刀矛、盔甲等。他们那里这类匠人现在已近千人。”古人...
清初多铎对喀尔喀蒙古的战争(
12-19)
顺治二年(1645年),此时北方已经基本被清军占领,多铎率军南下,刚刚打下南京,南明军队不堪一击,归降清军者达40万众,被清军整编的有马步兵23.8万人。在这种形势下,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多尔衮打算推行全民剃发。当年5月26日,蒙古科尔沁部亲王巴达礼来京,多尔衮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天下大业已定,正黎庶休养之时,然恐蒙古造衅,缓则密奏候旨,其有急不及奏者,尔即便宜行之,吾惟尔是恃。”这个意思就是,我现在正在安定中原,害怕喀尔喀蒙古和之前归降的察哈尔、土默特诸部在背后捅我刀子。你去监视他们,事情不太急,你就写密奏给我,等我安排;事情紧急,你就可以独断专行,该打打、该谈谈,出了事儿我给你兜着。多尔衮之所以对科尔沁部如此信任,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原...
清朝为什么留辫子(
12-12)
历朝历代的发型中,最丑的无疑是清朝的辫子头,前“阳”后“阴”的样式,十分辣眼睛。无论本身长得有多帅气俊朗,只要一上这发型,颜值都得暴跌。历史上的满清(女真)武士,为什么把头发剃光,只留一根小辫子?大家要知道,所有历史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人是环境塑造的产物,要探究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剃发的最根本原因,还得从生活环境中去找寻。北方直接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古代的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在北方生活,如果不剃发,那么在冬天,头戴兽皮帽,奔跑一段时间,头部出汗,汗水迅速结冰,和头发缠在一起,结成冰碴子,浑身不舒服。不剃发的话,冬天打猎,脑袋出汗,头发和汗水混到一起,...
满族为什么改汉姓?都有哪些方式?(
12-10)
在我国历史上,满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民族,也是开创了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民族。可是,清朝恰恰赶上了封建时期走向没落的时代,最终,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轰击,以及国内不断起义的情况下,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走向灭亡。清朝灭亡之后,包括清朝皇室在内的绝大多数满族人走上了“更名改姓”之路,特别是在更改姓氏方面,满族人把满族姓氏改成了汉族姓氏。首先,我们来看看当年满族人更改姓氏几种常见的类型。1、用满族姓氏的谐音来取汉姓。这种改姓的方式是当年满族人使用的最多的一种方式,可能是觉得这种改姓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之前满族姓氏的内涵吧。利...
清朝如何区分女子是汉族还是满族?看两“隐秘”部位,一眼分清(
12-10)
在清军入关之后,这个不被关注的远离中原的民族一跃变成了中原王朝的主人。而为了让汉人接受这个事实,满清就规定汉人要遵从他们的风俗习惯、妆容服饰。我们都知道,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意味着另一个民族的衰落,在少数民族掌权的时候,汉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就拿后宫选妃来说,一般只有满族贵族女子才会成为后宫嫔妃,除了少数例外以外,汉族女子多数都只能去当宫女伺候别人。时间久了,汉族和满族穿着一样的服装,打扮着一样的妆发。那么怎么区分汉人和满人呢?首先,满族起源于女真族,所以他们保留了一种与汉族人不同的习俗,他们在出生的时候,会在两边耳朵上扎三个小孔,这样佩戴耳环比较方便,而汉...
日本在“满洲国”的殖民统治(
12-08)
明治维新,日本开启了“脱亚入欧”的“现代化进程”。甲午战争全面击败中国后,他们看到了重新“布局亚洲”的希望,更极大地刺激了殖民亚洲的野心,军国主义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不过,对于中国这个曾经的“老大哥”,“新生代”的日本无疑“又爱又恨”。以“文明国家”自居的他们,想迫切摆脱中国文化的一系列要素,尤其是日语中的汉字。讽刺的是,自明治维新始,日本学者在翻译西方著作的过程中,大量采用“汉字铸新词”的方式,对译西方专业术语,这无形强化了日语中的“汉字元素”。以至于在20世纪末期,仍有日本学者认为,日语从古以来从文字到发音都受到汉语汉字很大的影响,“只有通过排除掉这...
清代的布鲁特人与中国历史渊源(
12-08)
布鲁特人,清代对柯尔克孜族的称谓。史称坚昆、鬲昆、黠嘎斯、吉利吉斯、乞利乞思、吉尔吉斯等。蒙古语意为“高原人”,清代沿袭。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分为东西两部,东布鲁特游牧于乌什、阿克苏西北,伊犁西南,共有五部落;西布鲁特游牧于喀什噶尔北部河西部、叶尔羌西南部;共有四大部落。01历史渊源布鲁特就是今天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族是同一个民族。当初准噶尔人称呼他们为“布鲁特”,后来清朝也沿用了这一叫法。布鲁特在汉朝时被称为“坚昆”,居住在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这里降水丰富,分布着大片的森林和草原,这些“人皆长大,赤发、析面、绿瞳”的具有明...
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败给英法,为什么沙俄却成最大赢家?强掠150万平方公里土地!(
12-06)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稍后的几年之内,大清丧失了:外兴安岭至黑龙江流域(包括乌地河待议区)约65.5万平方千米;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地区大约40万平方千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领土约44.5万平方千米。计150万平方千米!很多历史爱好者都有这个疑问: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大清和英国、法国打的,不是和俄国打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及之后,大清和俄国签署《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轻易放弃了共计150万平方公里土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大清为何如此轻率?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5月签订。主要内容是:1、中国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
藤牌兵是怎样打败沙俄的?藤牌兵又为何在鸦片战争中惨败?(
12-03)
藤牌兵兴起于明朝中期的抗倭战争,由清代名将林兴珠发扬光大,对维护祖国疆域功不可没。清朝的藤牌兵常被称为“虎衣藤牌兵”。为应对北方寒冷天气,藤牌兵多配虎皮帽,可以有效的防寒,且虎皮抗打击能力较强,也可承担一定的防御,虎皮帽也算得上是一种另类的头盔。服装是虎衣棉甲,不同于虎皮帽是用纯正的虎皮来制作,虎衣棉甲实际上就是传统的棉甲,只不过为了惊吓敌人,尤其是惊吓对手的战马,在制作棉甲的过程中,最外层的布料故意缝制成跟虎纹一样的形状。如果从远距离看,更像是穿了一身虎皮。藤牌兵最早可以追溯至明代戚继光的藤牌兵。根据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记载,戚继光认为盾牌虽然历史悠久...
俄罗斯侵略中国的黑龙江流域(
11-30)
西伯利亚,自古以来生活着沃古尔人、聂尼茨人、鄂温克人、雅库特人、尤卡基尔人、科里雅克人、楚阔茨人以及堪察加人等。在古代,这些地区中国从未占据过。但是黑龙江流域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土地了。俄国入侵黑龙江示意图黑龙江流域生活女真族,他们历史上叫做肃慎、靺鞨、扶余等。曾经建立了扶余、渤海、金国等民族政权。在17世纪之初,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国”,黑龙江一带的“野人女真”都表示臣服于后金。到了皇太极时期,又四次北征黑龙江,将这一带实质纳入清朝版图。俄国在占据了叶尼塞河和勒拿河后,就开始进入黑龙江流域了。1643年,俄国雅库茨克督军戈洛文派遣132人翻过了外兴安岭...
俄罗斯是怎样看待自己的领土扩张(
11-22)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秉承的逻辑是“胜利者不应该被指责”,在这个口号下,俄罗斯从弱小的公国一步步成长为横跨欧亚的大帝国,成为一个真正的胜利者。一切有利于(壮大)俄罗斯的人和事,就应该是正确的人和事。俄罗斯近代的发展堪称“俄体西用”,俄体当然就是他们的脱胎于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文明,不管俄罗斯人抵达哪里,就在那里伫立起金顶的洋葱头教堂,这个地方就是俄罗斯人心灵的皈依之处,它就必须是俄罗斯人的领地。谁家的历史上也不会把自己描述成侵略者,俄罗斯的历史书也不例外,俄罗斯民族同样是个热爱和平的古老民族,他先把自己从蒙古人的铁蹄之下拯救出来,再去致力于拯救那些水深火热的小部...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