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禁止“将苏联和纳粹德国的角色混为一谈”( 01-29)
普京禁止“将苏联和纳粹德国的角色混为一谈”-民族史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思潮,比如“二战是德国和苏联共同发起的”,西方社会在不断强化是英美战胜了德国纳粹,相应的,俄罗斯高调纪念二战胜利65周年、70周年、75周年。不同的视角自然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为了尽量看到全貌(假定您想看全貌的话),我们先回顾一下绥靖政策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
中亚突厥化和伊斯兰化( 01-28)
中亚突厥化和伊斯兰化-民族史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本是雅利安人的故乡,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雅利安人一部分南下进入古印度,创立了恒河文明;一部分向西进入伊朗地区,创建了波斯文明。但在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所以后来不断被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贵霜帝国、萨珊波斯等征服。至公元7世纪和8世纪,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我国的唐朝均将势力深入中亚。但不管是波斯、希腊、还是大唐、阿拉伯,中亚地区都是这些帝国的边疆,各个帝国对中亚的统治也并不十分稳固,也没有直接改变这里的信仰和人种。中亚信仰伊斯兰化和人种突厥化的真正改变在公元11世纪,其原因便是三大突厥王朝——喀喇汗王朝、伽色...
湖南桃源县的翦姓维吾尔族人( 01-27)
湖南桃源县的翦姓维吾尔族人-民族史“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有爱国的热情,并为之付诸行动。”这是生活在湖南桃源县的维吾尔族人信奉并且努力践行的一名话。如今他们生活在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两个乡,大约有1万多人。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所有省份和自治区当中,除去新疆,湖南省是拥有常驻维吾尔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湖南省现有维吾尔族12386人,常德市桃源县是湖南维吾尔族主要的聚集地,占全省维吾尔族的95%以上。而要追寻他们的历史,还要从600多年前说起。桃源的维吾尔族来自成吉思汗时期的高昌回鹘,即今天新疆哈密、吐鲁番一带,属高昌王国的望族...
蒙古族自治州自治县有哪些?蒙古族的饮食特点是什么?( 01-26)
蒙古族自治州自治县有哪些?蒙古族的饮食特点是什么?-民族史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人口480.684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蒙古族历史悠久,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落,建立了统一的蒙古贵族政权。1219年西征,版图扩大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1368年元朝灭亡。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建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以后又相继成立了9个...
蒙古族传统节日( 01-26)
蒙古族传统节日-民族史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日阿",即白月、正月。夏季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时节,草原还要举行那达幕大会,具体时间自定,这种节日性活动,规模可大可小,甚至一个家庭就可以举办,届时方圆几十里、上百里内的牧民都会举家骑马赶车(现在基本已改为现代交通工具)前去参加。其他节日还有由生产活动、宗教祭祀仪式演变成的祭敖包、马奶节、剪羊毛节等。此外,还有一个重大的祭事活动,这就是成吉思汗陵祭奠。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举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动。1.蒙古族年节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古代蒙古人...
蒙古族的各种禁忌( 01-26)
蒙古族的各种禁忌-民族史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人们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忌蹬门槛,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脏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脏物。这由于草原干旱缺水,牧民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
蒙古族丧葬( 01-26)
蒙古族丧葬-民族史天葬是牧区盛行的一种葬式,又称野葬或弃葬。人死后,脱掉死者的旧服装,换上新衣或用白布缠裹全身,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祥的葬地。天葬后,死者的子孙一般49天内不剃发,不饮酒娱乐,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火葬是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后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次日,由死者家属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土葬是农区蒙古族普遍实行的一种葬式。内蒙古西部农业区蒙古族的土葬,与汉族大同小异。人死后...
蒙古族婚俗( 01-26)
蒙古族婚俗-民族史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13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公元13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求亲,是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以定亲。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根据男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畜牧为聘礼。嫁妆,女方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娶亲时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到女方家后...
蒙古族的祭祀活动( 01-26)
蒙古族的祭祀活动-民族史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有个别的地方秋季祭火,在婚礼上还要祭火。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的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方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边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祭祀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随着社会的发...
蒙古勒勒车( 01-23)
蒙古勒勒车-民族史勒勒车是牧民流动的家,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勒勒”,是牧人赶车时吆喝牲口的声音,所以这种车就称被为勒勒车了。勒勒车一般车身长4米以上,车上可带篷。带上篷,车厢开若船舱,"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常常是一家人住在里面。它的特点是车身小,双轮大。勒勒车车轮高大是因为牧区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深,沼泽地多,轻便灵活、车轮大的勒勒车,无论是牧草繁茂的草场,积雪深厚的雪野,还是泥泞的沼泽或者崎岖的坡道,都能够顺利通行,因此被牧人誉为"草上飞"。这种车除了搬运毡房、物资、生活用水外,战时还常用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勒勒车通常主要以草原上常见的桦...
蒙古包的基本知识( 01-23)
蒙古包的基本知识-民族史蒙古包是蒙古族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蒙古包——史书称为“穹庐”。蒙语称“蒙古勒格日”,意为蒙古房子。由于游牧民族世代居无定所,常年逐水草而居,应生活之需,蒙古民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习俗风尚,其中就产生了蒙古包这种独特的民居形式。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1、蒙古包的架木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和门。2、苫毡的裁制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3、制作带子和围绳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
蒙古族服饰介绍( 01-23)
蒙古族服饰介绍-民族史蒙古族的服饰是多彩的!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如下:蒙古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如"顾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
蒙古族如何待客( 01-23)
蒙古族如何待客-民族史蒙古族待客,热情好客,待人诚恳,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美德。一见客人边握手、边问好:"塔赛奴!"(您好)。客人进入蒙古包后,家庭主妇便向客人双手敬献喷香的奶茶。同时摆上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客人要住宿,晚饭就是手把肉、美酒、面条或蒙古包子等。客人告别时,全家出蒙古包欢送,祝客人一路平安,欢迎再次光临。现在的农区一般同汉族一样,炒各种菜加美酒招待客人。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五尺左右,宽...
阜新蒙古剧简介( 01-23)
阜新蒙古剧简介-民族史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阜新蒙古剧成为中国第九个少数民族剧种。阜新蒙古剧是在阜新蒙古贞短调民歌(与草原长调民歌相区别)基础上产生的,是蒙古民族的歌、舞、扮、诗、骑、射的综合艺术。在解放初,阜新地区就形成了蒙古剧的雏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人口占85%的佛寺乡,是蒙古剧的发源地。1947—1949年,获得解放的佛寺村民间艺人编写和排演了《慰问军属》的短歌剧。把蒙古民歌“明月”曲调配用到了剧中,加上对白、对唱、扮演等形式搬上了舞台。此后全县有许多蒙古族村纷纷组织民间蒙古剧队改编蒙古民歌排演蒙古剧。到1949年,全县农村的业余剧队发展到了4个。其中,佛寺乡...
内蒙古的蒙古剧简介( 01-23)
内蒙古的蒙古剧简介-民族史内蒙古蒙古剧是在蒙古族民歌、说唱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早期主要流布于内蒙古东部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经广泛传播现已遍布全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剧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孕育、嬗变过程。明清以来,演出于喇嘛寺庙的宗教仪式舞蹈“跳查玛”和仪式剧《米拉·查玛》,以及流行于民间的酬神表演“浩德格沁”,都包含有戏剧表演的因素,加之受从内地流入的汉族戏剧影响,进一步推动了蒙古剧的发展。1932年,在哲里木盟奈曼旗达沁庙的庙会上,当地蒙古族学生将科尔沁的叙事民歌《金珠尔》改编成载歌载舞、唱白相间的戏剧搬上舞台演出。与此同时,在察哈尔盟的蒙古族学校里,也以相同样式改编演出...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