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为何到东北“闯关东”,而不去南方

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迁徙,大约有3000万关内百姓,背井离乡,选择到寒冷的东北落地生根,其中以山东人最多。
当年为何山东人宁愿选择“闯关东”,到寒冷的关外生活,也不选择“下江南”,到更为富饶的南方讨生活?

什么是“闯关东”?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其中闯关东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久。
“闯关东”的“关”,指的就是山海关;
“关东”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东三省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东北”。
“闯关东”古已有之,而我们所说的“闯关东”,主要指的是清末民初这一段时间的关内百姓大规模迁徙到关外。

清廷入关后,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禁止关内百姓到关外讨生活。

由于长时间的隔离政策,导致关外地区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废。
并且,因为东北地区气候极其寒冷,远离关内富饶之地。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关外也被当做“发配边疆”的苦寒之地。
比如我们熟悉的《甄嬛传》中著名的“流放宁古塔”,宁古塔就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到了近代,外国列强虎视眈眈,清廷对边疆地区掌控力逐渐减弱,同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虎视眈眈。
因此,清政府在1860年放开禁令,鼓励关内百姓向关外移民。
既然这样,为啥叫做“闯”关东呢?
为何叫“闯关东”?
中国人是最热爱的土地的民族,故土情深,在肥沃的华北平原,在辽阔的黄土高坡,老百姓只要能生活下去,都愿意守着那祖祖辈辈流传下的“一亩三分田”。

正是有着这样根植在血脉中对故土的热爱。
如果不是真活下去了,又有谁愿意拖家带口,到千里之外的苦寒之地讨生活呢?
但到了清朝末年,关内人口早已饱和,土地人口矛盾尖锐。
反观当时的关外,不仅沃野千里,而且人口稀少。
对于没有生计的关内百姓来说,到东北开垦土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但当时清政府并未完全放开禁令,所以就有大量关内百姓想方设法突破禁令前往关外,所以叫“闯关东”。
闯关东有多难?
雪上加霜的是,1877年和1878年,华北地区又遭遇“丁戊奇荒”,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特大饥荒,几乎席卷了整个中国北方,被曾国荃称为“二百年余年未有之灾”……
根据统计,死于这次饥荒的百姓超过1000万……
再加上清政府腐败无能,贪官勾结奸商大发横财,大批百姓失去土地,在走投无路下,大约有2000万百姓选择到外地逃荒……
那些选择到关外讨生活的百姓,本就受灾严重,衣衫褴褛,身无分文,这趟前往关外的求生之路,并不好走。
当时闯关东的路线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陆路。
经山海关、喜峰口出关,进入辽宁,再分散前往辽阔的东北平原;
这条路线不仅路途遥远,泥泞崎岖,还要忍受饥饿和疾病折磨,以及严酷的天气,还要提防强盗……
对于本就身无分文的百姓来说,费钱费时,所以选择陆路的人并不多。
另一条路线就是海路。
如果在胶东半岛乘船,比如烟台,大约只需要一晚上就能到达辽东半岛,正因如此,走水路的人最多。
这也就解释了为为何当年闯关东,山东人是主力,河北人次之。
东北不仅气候寒冷,在当时还没有大规模开发,为何山东人宁愿闯关东,也不愿意南下,到富饶的南方讨生活呢?
为何是“闯关东”而不是“下江南”?
“湖广熟,天下足”。
我们印象中,南方土地肥沃,一年两到三熟,是明清时候的重要粮仓。
并且自南宋以来,江南地区就成为了全国经济中心。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比起“闯关东”,“下江南”才更为合理。
但事实并非如此。
说到底,闯关东就是为了土地,能养活一家人的土地。
江南是富饶,但经过上千年的开发,土地基本都被开发完毕,根本无力为难逃的百姓安排土地。
而东北恰恰相反,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移民能开垦出属于自己的土地。
此外,南方的气候与北方不同,北方人到南方,难免水土不服;
耕种的作物也大相径庭,比如北方麦子、玉米为主,南方则多位稻谷。
而关外虽然气候寒冷,但土地肥沃,与北方气候更为接近。
并且南北还有文化差异。
北方整体文化较为接近,口音也都能大致听懂。
但南方就不同了,生活习俗和北方差异较大,口音也相差较大。
而东北地区人口稀少,关内百姓移民之后,能保留自己原本的生活习惯,并且一直都有山东人移民关外,所以山东人到“关外”容易有人“照应”,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当时南方同样不好过。
当时南方也是动荡不安,战乱不断,南方人同样也在大规模移民,比如当时福建、广东的“下南洋”。
所以,山东人选择闯关东,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现实、最可行的办法。
事实上,山东人规模浩大的“闯关东”,长达百年之久。
在1840年之前,关外只有大约300万人,而到了1910年,关外人口已经增加到了1800万,到了1945年,东北地区人口已经接近4000万。

其中“闯关东”人口大约有3700万,而这其中就有一半是山东人。这为关外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大量人口,有效开发了广袤的东北地区。比如,闯关东之前的大连人口只有20万,但在闯关东的水路运输中,大连是重要的中继站,成为了山东移民的重要落脚点,直到今天,大连口音都更接近烟台话。

闯关东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迁移之一。
每一个闯关东的移民,都是时代的缩影,都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家族史诗。

山东人为何到东北“闯关东”,而不去南方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