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塞梯简史:奥塞梯为什么亲俄

从历史的角度看,由于16世纪以来俄国领土的迅速扩张,导致亚欧大陆的诸多地区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新生的苏维埃为解决民族问题,便在贯彻高度集权的同时,也在民族聚居区域推行相对的自治。按照苏联的设计蓝图,其境内较大的民族,可以组成“加盟共和国”,而较小的民族,则可以组成“自治共和国”等单位。诚然,由于民族众多,历史各异,所以不同的民族,对苏联和俄罗斯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居住在高加索地区的奥塞梯人,就属于维护苏联且比较亲俄的一支民族。

奥塞梯人属于伊朗语族,由历史上叱诧南俄草原的萨尔马提亚人、阿兰人发展而来。中世纪时期,当伊斯兰教在北高加索大肆发展之时,奥塞梯人却大多皈依基督教,由此使他们走上了特殊的历史发展道路。16~18世纪,奥塞梯地区被迫卷入奥斯曼和波斯的争霸战争,但最终于18世纪末期被俄国兼并。

奥塞梯简史:奥塞梯为什么亲俄

由于宗教信仰的缘故,奥塞梯人同周边的穆斯林近邻(车臣人、印古什人、巴尔卡尔人、列兹金人等)长期不对付,反倒对俄罗斯人具有一定的认同感,属于高加索地区少有的亲俄民族。

因此,当俄国于19世纪在高加索进一步扩张时,奥塞梯人不仅不坚决抵抗,反而积极参加俄军和捷列克河哥萨克。

当然,沙俄在利用奥塞梯人的同时,也在有意制造矛盾,加剧他们同周边族群的对立,这无疑会产生不利影响。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让奥塞梯迎来了新生。由于地处“高加索门户”这一战略要地,奥塞梯很快得到包括中国支队在内的红军援助,继而建立了苏维埃自治政权。由于同斯大林存在很深的渊源,所以奥塞梯在政权巩固后,就得到了来自苏联中央的大力帮助。

在苏联的高度支持下,奥塞梯地区新建了学校、工厂、铁路等基础设施,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苏联的一系列积极措施,极大增加了奥塞梯的向心力。

因此,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奥塞梯共和国便积极出兵出力,为抗击德军贡献力量。1942年春夏,德军的扩张势头直指高加索,奥塞梯人更加踊跃地参加苏军,以遏制德军的攻势。当时,奥塞梯军民浴血奋战,让其首府弗拉季高加索成为德军难以逾越的屏障。

而在整场卫国战争中,奥塞梯人共有1.3万人获得勋章,32人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对于一个人口仅几十万的民族而言,这样的成就相当瞩目。

1991年,苏联解体,原苏联各加盟国的民族问题,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尽管苏联不存在了,奥塞梯人却仍然走坚定的亲俄路线。奥塞梯人之所以认同俄罗斯,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安全考虑。奥塞梯人的数量,在苏联时期不过50多万,至今也只有70多万。这点人口,不足以同周边族群抗衡,也很难对抗来自车臣的分离主义武装。

因此,奥塞梯人明白:只有维护俄罗斯联邦政府,才能最大程度保障自身的安全。

但奥塞梯人走亲俄路线,同时还有“民族统一”因素。自苏联解体以来,南北奥塞梯地区分别被格鲁吉亚、俄罗斯分割。1990年,南奥塞梯通过《主权宣言》,要求脱离格鲁吉亚,并同俄罗斯控制下的北奥塞梯合并。这自然遭到格鲁吉亚的拒绝,并由此引发战乱。同北奥塞梯相比,南奥塞梯更加贫困,更加依赖国际社会的援助。

权衡利弊,奥塞梯人选择同俄罗斯政府合作,欲借俄罗斯之力统一南北奥塞梯。

于是,苏联解体之后,每当高加索地区发生战争或冲突,奥塞梯人总站在俄罗斯一方,积极帮俄军打仗。

两次车臣战争时期,北奥塞梯坚决维护俄罗斯联邦的利益,大量奥塞梯青年也踊跃参军,或者加入民兵组织,同车臣分离主义武装作战。2004年,北奥塞梯的别斯兰市发生严重的人质事件,这更坚定了奥塞梯的亲俄路线。得益于北奥塞梯的配合,俄军得以逐渐控制北高加索地区的局势。

与此同时,格鲁吉亚控制下的南奥塞梯,也在地区斗争中频频对俄罗斯“一边倒”。

1992年,南奥塞梯就加入俄罗斯(同北奥塞梯合并)问题进行公决,其绝大多数民众对此持赞成态度。2008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发生短暂的战争,南奥塞梯民众又对俄军持欢迎态度。彼时,大批南奥塞梯人载歌载舞,依照斯拉夫人的习俗,端着盐和面包迎接俄军的到来。而在俄格冲突后,南奥塞梯控制权实际上也已经在俄罗斯手中。

总体来说,没有共同的朋友,没有共同的敌人,只有共同的利益。从历史的角度看,奥塞梯人和俄罗斯之间长期存在共同利益:

奥塞梯人需要强大政权的支持;而俄罗斯也需要坚定的拥护者,以守护其南方陆路的门户。

因此,奥塞梯人方才成为高加索地区少有的亲俄民族。

奥塞梯简史:奥塞梯为什么亲俄 
  关于俄罗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