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与藏经洞的历史

*至此,莫高窟艺术已经积累了近三百年的创作经验,受到南朝艺术经长安西传的强大影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敦煌隋代艺术,在原有的汉晋传统与外来影响相结合形成的地方风格的基础上,面临着中原与西域两种风格的熏染,正处于多方探索、融合、取舍的时期,准备着一个新的艺术繁荣期的到来。

莫高窟的黄金时期。建窟数量最多,艺术亦达到纯青境界。

唐代洞窟可以陷蕃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即我们所说的初、盛唐,目前可知的,新建洞窟分别为46个和97个。后期,所谓中、晚唐,新建洞窟分别为55个和71个。

唐前期,宗教方面是佛道并行。

A、初唐

唐初虽重道教,但并未废佛。武德、贞观时期,佛教受到一些压抑,但没有达到阻碍其传播的程度。

武后则专崇佛教,广度僧尼,大造佛寺,尤其以开石窟、造大像最为突出。莫高窟也造了高35.5米的弥勒大像,这就是96窟(九层楼)的大佛,又称北大像。

*《法苑珠林》(成书于总章元年667,道世撰),载莫高窟有洞窟280个,而武周圣历元年(698)《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则称,自乐僔法良之时,至“大周圣历之辰”,——“推甲子四百余岁,计窟室一千余龛。”即使其中有夸张的成分,以及因统计方式不同而造成的误差,也足以向我们提供武周时期的盛况。

就初唐这一段时期来说,据史苇湘先生考订,武周时期开凿的洞窟要多于武德、贞观的总和。

初唐洞窟,现存新建46个、重修六个。

从艺术上讲,这个时期承隋大业时期的余绪。特别是贞观十四年(640)年以前,河西处于恢复期,交通也不十分便利,艺术受中原影响也小。新的画风,是随着唐朝进军西域而来。对高昌的战争之后,莫高窟的艺术也迅速出现了新面貌。

B、盛唐

盛唐时期的洞窟,存留至今的97个,此外重修前代洞窟7个。

其中130窟(南大像)北壁第一身供养人像是晋昌军太守乐庭瓌。遗书S1523《李光庭莫高窟碑并序》载,沙州刺史兼豆卢军使李光庭也曾开窟造像。由此可知,当时地方军政官员对此颇为热中。

盛唐时期,西北军事活动频繁,当时的将军、都护、军使出兵西域时,往往带有文人学士、歌童舞女,以及医卜星相、九流八作各种服务人员(也包括画工、织工等)。象李光庭、乐庭瓌这些人在莫高窟建造洞窟时,可能会有他们从内地带来或请来的匠师参与绘塑。可以说,盛唐佛教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在莫高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如172窟,南北两壁均画“观无量寿经变”,且显然是两位画风不同的画工的作品。——可显示盛唐艺术丰富的表现能力和形式的多样化。

这一阶段截止到吐蕃占领之前。对莫高窟来说,石窟艺术日趋成熟。中原京洛地区各画派的成就、艺术风格的演变,从盛唐各窟基本可见概貌。

C、中唐

敦煌莫高窟与藏经洞的历史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