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与藏经洞的历史

*《高僧传》载:后赵建武十二年(346,前凉永乐元年),敦煌高僧单道开、竺昙猷东去邺城。

*后凉时,龟兹僧人鸠摩罗什东来,曾在敦煌停留,译经讲道。

*西凉李暠曾资助法显西行。(法显,中国较早前往印度取经者之一。)

*北凉沮渠氏“素奉大清,志在弘通“,盛译佛教经典。当时著名佛经翻译家昙无谶曾在敦煌停留数载,其间翻译了《菩萨戒本》。)

从活跃的译经活动也可以看出当时佛教的兴盛。这种风气在敦煌得以长期保持,敦煌遗书中,有一些汉译佛经附有梵文或其他少数民族文字的原经,姑不言其在语言文字研究方面的价值,这种现象本身就与当地的译经活动、译经风气密不可分。

总之,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后,自魏晋以来,在长期传播的过程中,对敦煌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生活在那一带的民族,不论番汉,其统治者大都崇信佛教。加之往来僧人在此驻锡说法,宣讲教义,日久天长,民间的奉佛风气也越来越浓重。

其实,不仅在敦煌,整个河西地区风气都是如此。

除译经之外,当时佛教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窟建寺。河西地区现存石窟寺的数量,在全国是最多的,而且大都创建于十六国时期。如兰州的炳灵寺、武威的天梯山、酒泉的文殊山等等,都是著名的石窟群,敦煌也有多处。莫高窟只是其中之一,但因其种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好的保存。

*北魏统一北方后,向东迁移居民,《魏书•释老志》“太延中,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像教弥增已。”

莫高窟

莫高窟,是一个规模宏大的佛教石窟群。

*石窟寺

所谓石窟,是石窟寺的简称。这是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其形式是就山崖开凿而成。这种寺庙建筑起源于印度,从古印度阿旃陀石窟群的建筑形式看,当时的石窟可分两种:
(1)支提窟:梵语Caitya,意思是藏舍利的塔(通常也说窣堵波、塔庙)。这种形式在中国得到继承和发展,北朝石窟中常见的中心塔柱式在形制上大体相同(后来演变为殿堂窟)。

(2)毗诃罗窟:梵语Vihara,意思是精舍、僧院、住处,为僧徒居住、修道、集会、讲学的场所。形式上往往是在正室正面入口的左右两侧和后壁开一些小的支洞。主要反映了小乘佛教坐禅的修行方式。传入中国以后,逐渐消失,在新疆、敦煌有保存。

从现存情况看,莫高窟隋代以前的洞窟大都属于以上两类,隋唐以后则变为以殿堂形制为主。

中国的佛教石窟,(以敦煌、炳灵寺、麦积山、云岗、龙门等最为著名),基本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及黄河流域,且与佛教北传的路线相吻合。敦煌作为西来文化传入中国的第一站,石窟寺的兴建也独擅胜场。

莫高窟是继新疆克孜尔石窟之后,修建在内地的最大、最富丽的石窟群。它在开凿时间、艺术特点、所反映的佛教传播与演变情况各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莫高窟的创建(乐僔开窟)

创建年代,主要有353年、366年二说。

敦煌莫高窟与藏经洞的历史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