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与藏经洞的历史

吐蕃占领时期。敦煌虽属吐蕃统治,但军民成分基本没有改变,“人物风华,一如前代”。而吐蕃又崇信佛教,大兴佛事,广度僧尼,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从另一方面讲,唐武宗会昌灭佛,对内地佛教打击很大,敦煌亦因在吐蕃治下,而免去一劫。不仅未受打击,还因当时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极力崇佛而盛极一时。从敦煌遗书提供的资料看,当地寺院大增、寺院经济空前发展,石窟寺也同样繁荣。

保存至今的吐蕃新开洞窟55个,重修前代洞窟36个。

吐蕃时期的艺术承盛唐而来,风格则趋于精致细腻。一方面,洞窟制作考究,从顶至地无处不是严整精巧;同时,每壁的经变数量也明显增多。

D、晚唐

归义军前期,近60年,莫高窟留下了71个石窟。

这个阶段也正是张氏统治时期。

张议潮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与佛教界关系非常密切,在其抗蕃活动中,当地佛教力量也参与事。执掌政权后,亦以度僧尼、建佛寺为能事。

朝廷建立归义军的同时,在敦煌设立了“河西释门都僧统”来管理佛教事务,“敕授河西都僧统、摄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洪

,及其继任者翟法荣、唐悟真也都是敦煌人。管理佛教事务的河西都僧统,实际是仅次于归义军节度使的重要人物,当时历代僧统对节度使的辅佐,也是敦煌社会安定、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记载,当时每年正月都要举行官员、僧尼、百姓普遍参加的佛事活动,以辞旧迎新,祈福消灾。

这时,沙州寺庙无不兴旺,石窟的建造也有增无减。其中主要部分是由当地豪族建造的。——这个时期的突出特色:家族窟。

仅唐咸通四年(863)建造的洞窟,就有11个。

这一时期,莫高窟的内容与形式没有重大改变,基本上是吐蕃时期的继续。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大窟(如张、索、李三姓及三位僧统所开),出现了新的形式,也体现了当地与中原的联系较吐蕃时期有所加强。

由于崖面有限,以及开窟者实力的限制,新开洞窟中有不少是开在旧窟甬道壁上的。同时,由于画面局促,内容也简单。

五代

金山国及曹氏前半期。中原动荡,敦煌尚称安定。

曹议金秉政之后,大兴佛教。曹氏节度使及其眷属,曾在莫高窟、榆林窟开凿和修缮了不少洞窟。这些洞窟还有一个特点是:通常于甬道两壁绘制其家族礼佛的供养像,而且形体较大。

这个时期的新开洞窟现存26个。总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这个时期修建的大窟,多出自曹氏、或其他世族豪门。此外,群众结社造窟的现象也很普遍。

*从洞窟题记以及遗书资料看,当时归义军设有画院、技术院,备有画工、塑工、书写手、打窟人等专业人员。

*历届河西都僧统在曹氏的支持下,对莫高窟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如加修窟檐、缩小甬道门等等,对壁画和塑像的保存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现存有相关题记的洞窟9个,而曾进行过维修的洞窟,据考订有151个。

敦煌莫高窟与藏经洞的历史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