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康熙皇帝的治汉政策

满清贵族建立的清王朝和蒙古贵族建立的元王朝,有其共同特点,都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贵族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然而两者命运确大不相同,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推行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政策。蒙古贵族漠视汉族悠久的文化传统,而满族贵族则比较重视和积极接受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清王朝这种文化政策,无疑是它能够实现长期统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康熙在这种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践中,是有特殊贡献的。康熙会继承并积极推行皇太极及顺治的对汉政策,一方面要巩固政权有关,另一方面和康熙从小受汉文化的薰陶有关。本文即讨论康熙皇帝如何来实践他的文化政策,达到巩固政权的目标,为清朝政府打下坚实的基础。

陈捷先,〈从民族问题的处理看清朝政权的建立〉,《清史论集》,1997年11月出版。

中国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历史上朝代的更替,确有不少是因为民族问题的处理得当与否而决定成败的,清朝政权的建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满族的先世出自建州左卫,是女真的一支,明朝把他们看成是「看边小夷」,因为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实力也不强。但是到西元十七世纪后,满族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领袖,他们先后统一了女真,战败了朝鲜,降服了蒙古,推翻了明朝,在明崇祯十七年(1644)进入北京,成为统治中国的新主人。若就民族问题的处理一端来看,似乎能对他们的成就获得一些答案。本文即将此论点成一新的研究方向,看清朝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的。

 

李华,〈康熙对汉族士大夫的政策〉,《康雍干三帝评议》,1986年6月出版。

清朝统治初期,许多的汉族人民反清情绪十分浓厚,甚至有许多的抗清斗争。到了康熙初年,经过顺治一朝十八年无情的镇压,尽管劳动人民的抗清斗争仍然此起彼伏,但汉族地主士大夫的抗清武装斗争,已经由失败而销声匿迹了。但清朝政权已经取得相当稳定的条件下,仍然有为数不少的汉族地主士大夫,在思想上坚持其反清的立场,继续和清政府採取不合作的态度。所以清统治者要想巩固政权,就必须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特别是他们的代表封建士大夫分子,参加政权,扩大其统治基础。本文即是研究康熙皇帝是运用哪些政策贴近汉族士大夫的心。

第一章
实施治汉政策的背景

若我们从满清入关的前后时间,看几位君王是如何处理满汉民族冲突的问题,来分析康熙当时所处的背景,会更容易瞭解两族冲突在整个清朝中是存在着的问题。就康熙之前的治汉政策,约略可以分成两类。努尔哈赤和鰲拜是採取高压汉族的政策,以满族的利益为优先,而皇太极和多尔衮是採宽容的治汉政策。四位主政者的主政顺序,分别是努尔哈赤(1616-1626)、皇太极(1627-1643)、多尔衮(1643-1650)、鰲拜(1662-1669)。两类不同的治汉态度,造成汉族对于满清政府不同的反应。以下就两类不同的治汉政策作说明。

第一节 高压的治汉政策

以努尔哈赤来说,从许多的例证可以说明,他对汉族採高压政策。例如努尔哈赤在为父祖復仇时,对汉人的印象并不好,他在追杀尼堪外兰1的战争中,曾经杀尽了鄂勒珲城中的所有汉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向明朝提出了「七大恨」的誓词,誓词中也充分的表明了他对汉人政权的仇恨。因此在早年的军事行动中,凡是抵抗满兵

的汉人男丁,事后几乎被屠杀殆尽,直到辽东的广大地区被他征服以后,由于情势改变,他才稍稍改变了对汉策略。例如在天命六年到八年三年之间,数度大事迁徙汉人,以分散实力,目的就是希望转化汉人成为金国力量而防止其逃亡或反侧。

努尔哈齐对汉人的逃亡日众尤其憎恨,对汉人的不合作甚感厌恶,在天命十年又调整了一次对汉政策。他命令属人清查汉族人等,以他们的存粮与职业技能等作标准,有利用价值的留下来,其余穷而无力生产的以及一些曾任明朝官员、秀才、不服从的单身人、可疑的人,全部都予屠杀,留下活命的人编入生产单位,由八旗长官管辖,再一次的剥夺汉人的劳力。

满清康熙皇帝的治汉政策 
  关于满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