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摇摆于明朝和北元,直至灭亡

高丽一直唯元朝命令是从。因此,即便在元廷退居漠北后,依然在高丽的统治阶层具备很强的影响力——即使在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后,高丽在一度在明朝与北元之间来回摇摆。

北元(1368年—1635年),是1368年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崩溃后,元朝皇室退居漠北,形成与明朝并存的游牧政权,1402年之前国号以“大元”为主,1402年之后国号以“蒙古”为主。高丽人首称其为北元。

元朝末年,中原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元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与此同时,高丽的恭愍王王颛(1330—1374)对内力图改革积弊,振兴高丽王朝,铲除了以奇辙为首的亲元势力,并向北开拓了大片疆域。坦诚说,此时北元与高丽两国之间的宗藩关系已经名存实亡。

1368年初(闰月),大势已去的元顺帝携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北奔应昌府(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同年八月,明军攻陷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就此告一段落。

不过,不甘心失败的顺帝一直希望东山再起,恢复对中原的统治。这一计划的实施,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女婿”高丽了。

高丽摇摆于明朝和北元,直至灭亡

因此,顺帝在赶往上都的途中,就有了向高丽征兵的计划。“八月初九日,车驾至中都。以李钟时为兵部尚书,征兵于高丽”;到达上都后,顺帝再一次“诏高丽王发兵至上都,听候调遣”——毕竟,高丽在名义上依然是元朝的藩属,恭愍王王颛的鲁妃是魏王之女。(孛儿只斤·阿不哥,元顺宗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的儿子,封魏王)

但是,高丽面对的“大国”可不止有北元。1368年底,明朝就遣使高丽,要求与高丽建立新的宗藩关系,很快,高丽派遣使臣“奉表贺即位,请封爵且贡方物,中宫及皇太子皆有献”。

次年八月,明朝使臣带着诏书、金印和诰文前往高丽,封王颛为国王,并赐给他大统历一本,并给了国王、王母、王妃、相国、侍中等诸多赏赐。至此,明朝与高丽之间的宗藩关系正式确立。

不过,停止使用元朝年号的高丽,并未立即使用“洪武”年号。直到1370年7月,才正式宣布使用“洪武”年号,并向明朝交出了元朝颁授的金印。

实际上,北元与高丽的外交关系,一直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接受明朝册封之后,恭愍王尽管决定“以臣事大明,欲击东宁,以绝北元”,但国内“亲元”武臣集团的制衡,使得高丽不可能与北元完全脱离关系。

看到高丽并未停止与北元的联系,明朝对高丽称臣的诚意表示了质疑。因此,太祖朱元璋多次拒绝了高丽朝贡的请求,只同意他们“三年一聘,从海上来”。对于明朝而言,高丽与北元的密切联系,直接威胁着辽东的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1374年9月,恭愍王遇弑,“(李)仁任率百官遂立(王禑),年十岁”。权臣李仁任(1312—1388)一反恭愍王的亲明政策,转而亲元,实行两面外交,高丽与明朝的关系日趋恶化。在1374—1378年间,两国之间没有任何使臣往来,宗藩关系也几乎断绝。

作为对比的是,在1374—1380年间,高丽与北元的交往颇为紧密。1377年,高丽正式接受北元册封,改行北元“宣光”年号;下令“中外决狱,一依《至正(顺帝年号)条格》”,甚至推倒了明朝使臣祭祀高丽山川时所立的石碑。

不过,伴随着北元“国势”的日趋衰微,亲北元的政策已不能给高丽带来什么实际好处了。因此,当北元要求高丽配合攻打辽东时,高丽选择了退缩。

1377年年底,明朝将流落于明朝境内的350名高丽臣民护送回高丽。作为“报答”,高丽遣使前往明朝“谢恩”,并宣布恢复使用“洪武”年号。

不过,为了考验高丽的诚意,明朝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即要求“(高丽)岁贡马千匹,明年贡金百斤、银万两、良马百、细布万……朕无惑已。否则弑君之贼,必讨无赦”。次年4月,“禑复命谊来贡”。

但截止至1382年,高丽与北元依然有所往来。对高丽“左右横跳”愈发不爽的明朝,于1383年再次提高了对贡物的要求,“前五年未进贡马五千匹,金五百斤,银五万两,布五万匹,一将发来,乃为诚意,方免他日举兵至彼”。经过再三权衡利弊,高丽基本满足了明朝的要求。

高丽态度的转变,无疑是北元衰落的缩影。1385年9月,明朝正式册封辛禑为高丽国王,并削去岁贡,准许他们3年进贡一次。1387年,高丽以明朝制度制定百官朝服,两国关系有了实质性的缓和。

高丽摇摆于明朝和北元,直至灭亡

《郑道传》中的王禑

然而不到一年时间,形势再起波澜。1388年2月,明朝通知高丽,准备在元朝双城总管府的故地开设铁岭卫,以统辖当地的女真人。实际情况是,早在三十年前,高丽就将此地纳入了自己的版图。消息传入国内,顿时引起轩然大波。禑王在派人赴明朝申辩的同时,调动全国兵力串联北元,准备进攻辽阳。

值得玩味的是,在他前往平壤做战前准备时,命随行人员“宜皆着大元(蒙古)冠服”。同年4月,禑王下令攻辽,同时命“停洪武年号,令国人复胡服”,以示与明朝彻底决裂。不过,伴随着北伐将领李成桂、曹敏修发动威化岛回军,征辽草草收场,高丽王朝进入了倒计时。

1392年7月,李成桂被拥戴即位,次年2月,他奉太祖圣旨“除高丽国名,遵用朝鲜之号”,高丽王朝宣告灭亡。

有意思的是,当1388年李成桂发动兵变,实际结束高丽王朝之时,也是明朝大将蓝玉偷袭捕鱼儿海,导致北元朝廷分崩离析之日。从此以后稳定的北元朝廷不复存在,蒙古高原再次陷入群雄割据的乱世,以后二百余年间,北元皇帝(可汗)们都只权臣们的傀儡。

一对翁婿之国,悲惨的命运竟然在同时发生,这也算是历史的巧合或是命中的机缘吧。

高丽之所以在明朝和北元之间摇摆不定,除了政治因素外,两国之间的长期联姻和文化交流,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然而,随着元明更替和李氏朝鲜的崛起,朝鲜士大夫们长久以来的“慕华”心理,成为了维系中原和半岛关系的重要基础,“大明衣冠”是构建双方政治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并长期地延续了下去。

附:
高丽(朝鲜语:고려,英语:Goryeo,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公元918年,泰封君主弓裔部下起事推翻弓裔,拥立王建为王,935年合并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实现了“三韩一统”。高丽都城为开京(今朝鲜开城)。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中南部,11世纪中叶后以千里长城与辽、金为界。西北在12世纪的高丽睿宗时期达到鸭绿江沿岸,东北在高丽末年的恭愍王时期扩张到甲州(今朝鲜甲山郡)、吉州(今朝鲜吉州郡)一线。
高丽历经34代君主,共475年,对外先后向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契丹(辽朝)、金朝、蒙古(元朝)、明朝等大陆国家称臣,并曾与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爆发战争。高丽仿唐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中央设三省、六部,地方设道、府、郡、县等。军事上实行府兵制,中央设二军六卫,地方上又有地方军。经济上实行田柴科制,把田地按科(等)分给全国的文武官吏和军士,此外还分给柴草地。文化上以佛教为国教,儒学也很兴盛。高丽前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手工业比较发达。12世纪后,贵族利用田柴科制度本身的矛盾扩充私田,广建私人农庄,生产力遭到破坏,社会矛盾激化,中央集权制因此大为削弱。1392年,李成桂废高丽恭让王而自立,建立朝鲜王朝,高丽王朝遂亡。

高丽摇摆于明朝和北元,直至灭亡 
  关于朝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