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康熙皇帝的治汉政策

第二章

治汉政策:文教方面

在说明康熙如何治汉政策之前,先概略介绍康熙这一位备受后人肯定的君王。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在位时间1662-1722年,是清朝定都后第二个皇帝,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康熙在位共六十一年,建树颇多,对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復和发展都有相当卓越的贡献。虽然还是有许多的政策及作为被后人所批评,但这位满族出身的君主,与历代着名的汉族帝王相比可以说毫无逊色,是中国古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佼佼者之一。

从东华录记载康熙谈话的内容中可窥知,康熙对于满汉两族的态度是持怎样的态度。

康熙17年说到:「上闻我、太祖、太宗、世祖相传以来,上下一心,满汉天武皆为一体。」11﹔又康熙51年说到:「朕临莅天下五十余年偏谙谙事于满洲、蒙古、汉军、汉人毫无异视,一以公正处之,朕听政五十余凡满汉大臣当知朕之居心,满汉皆系朕之臣子,朕视同一体。」12

由上面两段记载中,可以看出,从康熙从政初年一直到了晚年,康熙对于满汉两族的人民,态度一致,而且一视同仁的,没有所谓的大小眼,一切都是以清朝人民为主,也就是包含了满汉两族的人民。

在康熙在文教方面,主要推崇儒家思想,施行一连串尊孔子崇

理学的活动。至于康熙为何尊孔子,推崇程朱理学,除了和康熙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接触儒家经典很有关系﹔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政治层面的关系。

一位西方史家对于康熙之所以会尊崇儒家思想有着这样的解释。

Wolfram
Eberhard写道:「向来外族入主中原,都自感文化水准低,人口少,不得不利用前一朝代的汉人,以便建立一个有效率的行政系统。在另一方面,这些外族君主也都深知,完全接纳儒家思想,等于接纳了被征服者的全部价值,便于统治汉人。这些外族君主也都知道,他们的行为模式若不完全符合儒家思想,汉人士大夫就会认为他们是夷狄。」13

所以这段话的意思说清楚一点,就是若外族想要入主中原,成为统治者,就要了解被统治者的文化价值,甚至採纳。如此一来,被征服者会因为统治者接受了被征服者的文化价值,被征服者认为统治者认同他们的文化,彼此较没有排斥感,被征服者也较不会认为统治者是外来的夷狄。而孔子的儒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汉代开始,儒学一直被官方最为正统思想加以提倡。在封建社会中,特别在士大夫的阶层中,儒学有着极深的影响。所以若是依据Wolfram
Eberhard的说法,尊孔崇理学,即是康熙接纳汉族的文化价值的一种表现。

第一节 与儒家思想接触

至于康熙是如何开始受接触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薰陶,主要是有一套经筵日讲制度。

康熙皇帝虽然生母属汉族,但他幼年所受的教育则偏重于满族部族的语文与习俗,所受的汉文教育则不完整。根据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孝庄皇太后14甚厌汉语汉文,或有儿孙辈习汉音,则以为汉俗盛而胡运衰,而辄加禁抑。由于孝庄皇太后甚厌汉文,又对其孙康熙特别钟爱,故特令自己的侍女苏麻喇姑15总管照顾康熙的幼年生活,并教他学习满语满文。之后为了更清楚儒家经典经义,于康熙九年就着手准备经筵日讲,历代举行经筵大典的主要用意是要求帝王留心学问,但是后代却逐渐形成虚文。明代万历、天启各朝君主在举行经筵日讲时,都是端拱而听,默无一言,根本也不熟悉文中的意义。

清初自康熙九年之后,常常举行经筵,举凡四书、五经、通鑑、性理等书,无不勤加披览。他反对那种「讲官敷陈讲章,于经史经义未能研究印证」的传统进讲方式,主张「讲学必相互阐发,方能融会义理,有裨身心」16。儒臣逐日进讲,康熙皇帝常常先行讲解一遍,偶遇词句可疑,或一字不解,即与儒臣反覆讨论,期于贯通义理,使经筵日讲,不致流于形式。由此可知,康熙皇帝在学习上,可说是十分认真,根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说:「即至十七、八,更笃于学,诸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復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17由上面的描述,更可了解康熙好学的程度。

经筵讲官则以内阁大学士、学士、六部侍郎、尚书等熟悉儒家经典的儒臣为主。从任命经筵讲官到初次举行日讲,康熙曾先后三次派遣儒臣大学士杜立德祭告孔子,可以知道经筵及日讲与孔子的关系,有何等的密切!

经筵日讲的时间大多是在视朝处理政事之后,即由讲官进讲四书。以康熙十一年(1672)四月十五日清早为例,康熙皇帝谕太和殿试朝,文武陞转各官谢恩完后,康熙皇帝暂时回宫,过一会儿又临御干清门听政。到了上午九点,在弘德殿开始由讲官熊赐履、孙在丰进讲「子夏曰贤贤易色一章」。18

就康熙初年而言,进讲四书的时刻,多半在上午七点至九点之间,例如康熙十一年(1672)四月二十四日清早,康熙皇帝在干清门处理政事,上午七点御弘德殿,讲官熊赐履、史大成、孙在丰进讲「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一章。在瀛臺进讲四书的时刻也多在上午七点,例如康熙二年(1673)三月初六日清早,康熙在瀛臺听政,上午七点又在瀛臺由讲官傅达礼等人进讲「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及「或问禘之说」各一章。康熙十二年(1673)四月间,因天气逐渐炎热,康熙皇帝身体违和,欲暂幸南苑修养,但仍进讲不辍19。由此可知,康熙皇帝的好学精神,实在不是明代君主所能望其项背的。

满清康熙皇帝的治汉政策 
  关于满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