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东征日本(
04-03)
却说中国海东,有一日本国,与高丽仅隔海峡,以其地近日出,故名日本。唐时曾派使遣唐使,到元代蒙古人征服高丽,与日本尚未通使。公元1265年,高丽人赵彝,与元朝修好,称日本可以联络,请世祖派使臣去。世祖本是个好大喜功的雄主,一听赵彝说的,自然乐从。当于次年秋季,命兵部侍郎赫德东行。日本人不睬元使:到高丽国,国王王禃也派人引导,航海到日本,抵岸也不见有人出迎,只得西归回国。世祖又命大臣潘阜等,持国书再去,在日本住了六个月,全然不得慰问,也只好回来。到了公元1269年,高丽权臣林衍作乱,倡议废立,国王王禃情急来到元朝,请求出兵。世祖于是出兵万人,送王禃回国。赵良弼出使日本:当时林衍已死,乱党闻元军大举而来,也都远逃了。王禃恢复王位,高丽无事...
元王朝从草原带入的制度,逆转中国历史走向(
08-02)
宋朝的覆灭不可跟其他王朝的更迭相提并论。元王朝统一中国,在政治社会领域带来了某些落后的影响,它们对宋代而言,实质上是一种逆转。这种逆转不单在元朝一代起作用,并且还作为一种历史的因袭,为后来的明朝所继承。……明代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承袭元朝,而元朝的这一套制度则是蒙古与金制的拼凑。从严格的角度讲,以北宋为代表的中原汉族王朝的政治制度,到南宋灭亡,即陷于中断。元王朝从草原带入的制度及其影响,深刻地重塑了宋后中国的历史。择其大者,介绍如下:“家产制”的回潮。本来宋人已有“天下为公”的政治自觉,就如一位宋臣告诉宋高宗:“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
宋元明清,皇帝都姓赵!(
07-18)
本文是戏说,但戏说也有它的道理和逻辑,并且也包含许多历史知识,值得一看,然后付之一笑。话说自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代周建宋,之后中国这一千多年的历史,天下大势竟断断续续地掌握在宋朝皇室赵姓手中,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部下的拥戴之下于陈桥驿黄袍加身,登临大宝。从此开疆拓土,基本统一了战乱分裂五十多年的中华大地。不过在其逝世之后,宋太宗一系占据天子之位,直至靖康之祸北宋亡国。南宋建立之后,赵构有感于太祖一脉受到不公正对待,故让位于太祖一脉(实际情况是他自己无后)。所以宋朝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北宋第一个皇帝是宋太祖一脉(赵匡胤本人),之...
蒙古为什么没有灭掉高丽?(
07-14)
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就不断对外用兵,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金朝、大理等,到他孙子忽必烈统治时期,又灭掉了南宋政权,整个东亚大陆几乎全部纳入元朝的统治之下。不过有一个并不强大的政权,元朝却偏偏没有将其灭掉,这就是占据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元朝横扫欧亚,为何没有消灭高丽呢?918年,王建被拥立为君主,建立高丽王朝。此后,高丽先后与与契丹、金朝发生过战争,靠着称臣纳贡的方式,总算是保住了江山。高丽王朝的统治时间很长,直到明朝初年,才被李氏朝鲜所取代。面对蒙元的强大军事压力,国力弱小的高丽又是怎么在夹缝之中求得生存空间的呢?1218年,蒙古军队以追击契丹叛军为名,...
蒙古为什么没有灭了越南(安南)?(
07-13)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走上扩张道路,蒙古骑兵所向披靡,在欧亚大陆几乎没有对手。本来蒙古和安南八竿子打不着,可蒙古人一心要侵占南宋,在半个世纪的战争中,始终占不到什么便宜,所以蒙古人决定占领大理,双线夹击南宋。蒙古第一次进攻安南,是在消灭大理之后,大理和安南接壤,大理一灭,安南便完全暴露在蒙古人面前。在蒙古骑兵的进攻下,安南根本抵抗不住,甚至连首都都丢了。这个时候蒙古人的重点不在安南,正在着急忙慌的围攻南宋,安南也表示臣服于蒙古,还要向他们进贡。蒙古人第二次进攻安南,已经是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的时候了,忽必烈令儿子镇南王脱欢率领,在至元二十一年向安南进发,安南...
元代西北与汉族经济、文化交流(
07-0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国内各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共同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各族人民之间结成了亲密的友谊。他俩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这是不以统治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元代,国内各民族都统一在元朝中央朝廷的管辖之下,以蒙古贵族为首的联合色目豪贾、汉族地主及其他各族上层分子的封建政权,为着他们共同的阶级利益,在全国各地开辟驿道,建置站赤,敲立行省,实行“移民实边”和“屯田”,大量蒙古人、色目人内迁,大批汉族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者赴边,为各族人民交流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交...
元明清,奠定中国疆域的最关键时期(
06-26)
元明清时代是中国疆域奠定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东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地区和游牧民族地区融合而形成了一个大帝国,北京由于处于农耕和游牧的过渡地带,也因此成为了首都。从元朝到明朝,再到清朝,也是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时代。西方国家迅速崛起,尤其是俄罗斯已经逐渐扩张到了西伯利亚,使得清朝的扩张具有了空前的意义。1206年,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国。此时的东亚大陆还有金国、西夏、西辽、南宋、吐蕃各部、大理、高丽等政权。随着蒙古的崛起,统一东亚大陆就落在蒙古的身上。南宋时期的地图蒙古崛起后,先后消灭了西辽、西夏、金国,征服了吐蕃、大理、高丽。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宣布继...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06-23)
中国古代的王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还是人口大国,如果粮食生产得到停滞,就会天下大乱。所以统治者不得不重视农业。统治者认为如果不限制商人和商业,人人都会去从事工商业,从而导致农业被荒废。“驱民而归之家,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汉书-食货志》)。《吕氏春秋》中“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气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
元初海都之叛(
04-29)
在忽必烈倾全国之力平定南宋的同时,元帝国的北方边境也不太平。而这一切,不过是几次大蒙古国汗位争夺战的余绪和矛盾总爆发。元朝西北边疆的局势始终紧张,忽必烈的汉法改革也趋于迟滞。为稳固政权,忽必烈令皇子出镇漠北,统领雄兵防御叛乱,虽然起到了抵御北方叛王的作用,但也为后来皇位继承无序和权臣擅政埋下了伏笔。这三次影响巨大的叛乱中,海都之乱持续的时间最长。海都是窝阔台嫡孙,对窝阔台系失去汗位耿耿于怀。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时,海都趁机扩充实力,掌控了窝阔台兀鲁思。1269年,海都与察合台汗国及术赤兀鲁思的代表,在塔刺思草原召开了划分中亚地区势力范围的会议。这次会议将忽必烈政权彻底排除在外,建立起与之对抗的西北诸王联盟。不过此时忽必烈以伐宋为首要...
贝加尔湖不是清朝弄丢的,中原王朝总共才统治贝加尔湖150年,包括元朝(
04-20)
贝加尔湖不是清朝弄丢的,从来就不是清朝领土,我国总共才统治了150年。很对人对贝加尔湖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无非是因为那里的美,以及中原王朝强盛时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中偶尔提到北海。但实际上,那里跟我们中国历史真的没有多少关系,尽管贝加尔湖区原住民和我们相貌差不多,同属蒙古人种。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距离我国呼伦贝尔西北680公里。总面积3.15万平方公里,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最深处1637米,也是世界最深的湖泊。淡水储量相当于美国五大湖的总和。贝加尔湖在我国汉朝时被称为北海,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放逐到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此时的贝加尔湖...
击败徐达的天下奇男子王保保,是汉人还是蒙古人?(
04-01)
金庸的小说都与历史有些关联,《倚天屠龙记》中大部分都是虚构的人物,但是女主角赵敏的哥哥王保保,历史上确有其人,即扩廓帖木儿(KökeTemür,蒙古语意为“青铁”,?—1375年/1376年?),他生于光州固始县,汉名王保保,元朝末年杰出将领。王保保的母亲是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王保保被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由察罕帖木儿养育成人。汝阳王察罕帖木儿和赵敏剧照王保保的舅舅察罕帖木儿(Chaqan-temür,1328年—1362年),字廷瑞,乃蛮部豁里氏,元末将领。祖籍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即元之别失八里)。祖父是乃蛮台(木华黎五世孙)、父亲是阿鲁温...
元朝宫廷男女双修面面观(
03-28)
崇尚性力的大乘教金刚乘,从印度传入中国,在元代宫廷之中极为流行。皇帝信奉金刚乘,后妃们也坚信不疑,一时之间,讲究男女双修的房中术,在宫廷之中盛行,并在京都蔚然成风。元世祖忽必列喜欢汉人修身的房中养生,也喜欢金刚乘讲究的双修。许多身怀绝技的房中术士,特别是密教术士出入宫廷,受到元世祖的特别宠遇。精通密教法术的八思巴大师,按照密教嘿金刚仪式,封忽必烈为世界君主。在元代的宫廷之中,有许多画像、塑像,都是男女双修图,图形是尊神与称为明妃的女子合欢,藏语称为雅雍。这种男神与女性配偶合欢的造型,称为双修,就是通过与女性配偶的性交来超度自己,从而达到一种修炼的最高境界...
元大都流行高丽风,朝鲜半岛开剃辫发袭胡服(
03-13)
关键词:蒙古风高丽风元朝与高丽关系特殊。从1231年到1259年,蒙古军队曾6次大规模进入高丽,但忽必烈时,高丽请求与元朝联姻,以后元朝皇帝或王室成员之女嫁与高丽国王便成为一种例制,所以历任高丽国王都是元朝的女婿,高丽国王与元公主所生之子又被立为世子,日后再成为国王。蒙古公主作为元朝的代理人,在高丽拥有高于国王的权力。比如齐国长公主嫁给高丽忠烈王后,举止无礼,忠烈王却“禁之不得,但涕泣而已”,而公主对国王则动辄以手杖敲打。因为公主已起到了监督作用,所以忽必烈在齐国长公主下嫁4年后,撤回了原驻高丽的达鲁花赤(监察官)。元朝是一个重视商业的朝代,1280年,...
朱元璋十三次北伐和朱棣五次亲征,为何明朝消灭不了蒙古(
02-23)
明朝两位帝王近二十次北伐,为何始终没能消灭蒙古明朝初期,为了彻底解决北部边患,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先后发动了近二十次北伐战争,虽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蒙古各部,但却始终没能消灭北部威胁,这又是为什么呢?个人认为,应当有以下几点原因:1、蒙古战略纵深太大。作为游牧部落,机动性便是蒙古各部的天然优势,纵观历朝历代对北方草原部落的进攻,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便是寻找敌军主力。如果游牧民族不想交战,诚心在大草原上和你“躲猫猫”,那么便很难取得战果。而明朝时期的蒙古,相较于此前历朝历代的游牧民族,其战略纵深更大,原因在于蒙古在强势崛起之后,已经将整个北方草...
辨析:元顺帝是宋恭宗的儿子(
02-21)
崖山海战之后,被称为“宋末三杰”之一的陆秀夫背着7岁的小皇帝宋怀宗赵昺投海自尽,赵宋王朝三百年基业就此覆亡,其实早在三年之前,蒙古大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之时,宋怀宗赵昺的哥哥宋恭宗赵显就已经出城投降了,沦为了蒙古的阶下囚被押解至元大都,开始了长达47年的传奇的俘虏生涯。据明宋濂《元史》记载,赵显到了元大都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很快就召见了他,还封其为瀛国公。这样的待遇相对来说还是算好的了,不像北宋那两个,一个昏德公,一个重昏侯。宋恭宗赵显在元大都被幽禁,生活必然是枯燥而单调。赵显18岁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不知葫芦里卖着什么药,“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果不其然,...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