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各民族的和亲政策

唐朝时各民族的和亲政策

和亲是个很不好讲的话题,很多人一提到“公主和亲”马上肝火上升、气串两肋,破口大骂朝廷暗弱、军力不足,使一弱女子肩负国难终老他乡。

但如果告诉他们,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频次远高于汉族政权,估计这些人又会不屑的说:“披发左衽无伦理纲常。”

我真心奉劝一句,有这种想法的人,您就别穿越了!

万一穿越回去,真的干了皇帝,您再混成了什么“思宗”、“哀帝”,被人咔嚓了,俺们也不落忍不是?!

因为,这些人根本不清楚国家的运行规律。以为做了皇帝,只需负责“喊打喊杀”、“霸气侧漏”!

但其实,做一个成功的皇帝,和做个成功的商人没什么本质的区别,时时刻刻都要计算政策的性价比。

因此,和亲作为一种相当优秀的“低成本解决方案”,才会被众多帝王选择。

在此问题上,不光汉族帝王认识的很清楚,周边异族政权的领袖一样深谙此道。

今天,我就把唐、吐蕃两个帝国和亲的案例摘出来,看看二者之间的异同。

有意思的,这两个同时代的大帝国,在和亲政治工具的使用上,经常处于一种互为攻守的态势。

唐朝和周边政权
唐朝和周边政权

整个唐王朝,共有19位公主参与和亲(唐朝许婚未能成行的不计算在内)。

从和亲政权的方向上看:

东北方的悉、契丹共有6位公主(悉两位,契丹4位);

西北方的回纥(回鹘)4位;

西南方的吐谷浑、突骑施、宁国各1位;

南方的吐蕃2位;

剩下4位,则全部赐婚降唐的异族大将(执失思力、阿史那忠、契苾何力、阿史那杜尔)。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长期威胁唐朝北方边境的东突厥和后突厥(突厥第二汗国)没有一次和亲的案例。

续突厥之后崛起的薛延陀,也一样没有。(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曾许婚薛延陀真珠可汗,后来又悔婚了。)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和亲这种政治工具,最有效的使用方式,是“拉住相对弱小的盟友,对最强大敌人意义不大。”

就像靖康之耻时,金军围着北宋的都城,宋徽宗怎么没想到和亲呀?

刀都架在脖子上了,抢就是了,谁跟你谈和亲?!

唐朝与吐蕃的两次和亲,也发生在两国相持阶段。

安史之乱后,唐朝全无还手之力,同样不存在和亲的基础。

再来看一下吐蕃的和亲对象都有哪些:东南方的南诏国;东北方的唐朝;北方的党项、吐谷浑;西北方的突骑施、西突厥;西方的象雄、小勃律;南方的泥婆罗。

在这份名单里,除了象雄、泥婆罗之外,无一例外都和唐朝存在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

有意思的是,吐蕃王朝佛教如此兴盛,各路天竺高僧纷至沓来,吐蕃赞普怎么没和天竺和几次亲呢?

用不着嘛!

吐蕃的和亲政策

二者之间唯一的区别仅在于,唐朝从来都是嫁女儿,不娶公主。而吐蕃则是既娶公主,又嫁女儿。(后突厥也曾屡次要求给李治找个突厥媳妇,硬是被武后搅黄了。)

由此可见,选什么人作为和亲对象不是看实力,有时候实力强反倒会成为和亲的障碍。

那么和亲,能体现国力强弱吗?

就拿吐蕃来说与吐谷浑、象雄和亲,灭其国;

与党项和亲,役其族;

与泥婆罗(尼泊尔)和亲,王其国(吐蕃王室成员为王);

与小勃律、南诏和亲,臣其国。

结果不言自明了吧!

-唐朝也和亲,吐蕃也和亲!和亲究竟是个什么鬼-第8图

和亲关系的取舍是一个很有趣味的判断题。

刚才,我们说和亲指向性时,已经说过,不是所有政权都能成为和亲的目标。

国家的主要战略目标,通常不会选择进行和亲。

因为,大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是几位公主能解决的,该死磕到底的,依旧得死磕到底。

例如,唐朝和突厥之间,就是典型的结构性矛盾。

因此,在两国几十年的交往史上,就一直没有形成过和亲关系。

贞观二十年(646),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向唐朝求婚,李世民大嘴一张,要西突厥割让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五国为聘礼。

等到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突厥毗伽可汗再次求婚被拒,他恼羞成怒直接开骂。

-唐朝也和亲,吐蕃也和亲!和亲究竟是个什么鬼-第9图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这么牛逼,吐蕃是个那啥!悉、契丹都俺们家奴隶!他们都尚公主了,就不嫁给我。

再说了,我也知道嫁给吐蕃的,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我也不挑不是?现在我出门,都不好意思和邻居打招呼了!”

唐朝与薛延陀的和亲政策

薛延陀汗国与唐帝国

不光是对突厥,薛延陀汗国情况也相似。

在击倒东突厥的过程中,薛延陀部一直都是唐朝坚定的盟友。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曾将根正苗红的新兴公主(李世民第十五女)许婚薛延陀真珠可汗。

但等他发现薛延陀汗国在北方做大,隐隐有第二个东突厥之势时,就马上翻脸了。

当时,唐庭有一场君臣奏对,很能说明问题。

贞观十七年(643年)六月,契苾何力上书太宗,力陈不可与薛延陀和亲,否则必然导致其势力做大。(“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国之婿,杂姓谁敢不服!”)

如果不许嫁公主,那周边族裔便知道,薛延陀并没有获得唐朝的背书,不久他们就会崩盘。(“今吾绝其昏,杀其礼,杂姓知我弃之,不日将瓜剖之矣”)

李世民也挺逗,当薛延陀迎亲使赶着十万匹杂畜作为聘礼前来迎亲,可途中遭遇暴风雪袭击,牲畜冻毙走失过半。

李世民看到礼单后,把脸一沉,捏着嗓子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呀?!”

唐朝与薛延陀的和亲政策

李世民当然不差这点牲畜,如果有必要,就是倒搭点牲畜,他也能把女儿嫁出去。

说白了,李世民准备要弄薛延陀了!

三年后(贞观十二年,724),薛延陀汗国在唐朝分化瓦解和周边族裔围攻下灭亡。

如果是薛延陀是因为彩礼少没娶成公主,那吐谷浑的慕容·诺曷钵情况正相反,是李世民倒贴。

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继位之初,年纪幼小,朝中大臣争权导致国家大乱。

当时诺曷钵并不是其国内势力最大的政治势力,但唐朝决定在他身上下注。于是,先派李靖领军冲入吐谷浑境内打击弹压各方势力,而后封诺曷钵河源郡王。

贞观十年(636),诺曷钵亲自入长安求婚,李世民将弘化公主相嫁,嫁妆甚为丰厚。

通过弘化公主的和亲,诺曷钵相当于获得了当时东亚霸主的背书,逐渐稳定住了局面。

这两个完全相悖的例子足以说明,和亲关系不光是拉拢,还是一种政治投资。

-唐朝也和亲,吐蕃也和亲!

相应的,吐蕃对和亲工具的应用也极为熟稔,还是以吐谷浑做例子。

松赞干布带领吐蕃王朝从高原崛起,作为国家扩张的大战略,吐蕃能够选择的扩张之路,只有北向兼并吐谷浑的青海牧场最为便捷。

因为东向入川,有横断山脉的千沟万壑拦阻,西向入南疆,昆仑山和沙漠绿洲地形不利于大兵团作战。只有青海、甘南广袤的牧场既便于大兵团迂回,又能满足后勤补给。

因此,走下高原的松赞干布第一刀就砍在了党项、吐谷浑、白兰羌头上。

所谓吐谷浑搅和了吐蕃求亲,根本就是个借口,跟李世民嫌彩礼少是一个道理。

但等到文成公主出嫁后,在唐朝要求下,吐蕃退出了吐谷浑的领土。

可军队撤出了,关系并没断。吐蕃连娶吐谷浑两位公主,就是为了在其国内留下亲吐蕃的势力。

松赞干布去世后,禄东赞再度来攻,双方僵持不下时,吐谷浑大相投降吐蕃,导致吐谷浑灭国,可以看做和亲投资的成果。

平灭吐谷浑后,吐蕃又将公主许配吐谷浑新王。这次和亲显然是为了,迅速消化这片新占领区。

在突骑施和南诏国身上,唐蕃两国的拉拢和投资也是同样的道理。

区别仅在于唐蕃都将公主嫁给了突骑施苏禄,而南诏国赤德祖赞娶了尺尊公主,唐朝没嫁而已。

唐朝时各民族的和亲政策
综上所述,和亲是一种政治工具,也是一种政治投资。它是衡量国家关系的指标,也是标明国家存在感的量度。
唐朝时各民族的和亲政策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