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的文化风格

鲜卑族的文化风格

东汉刻狩猎纹骨板,为早期鲜卑族遗物

鲜卑族的文化风格既有浓郁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色,又有受中原汉文化和西方文化影响的烙印。他们承前启后,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共同发展开拓了道路,并对后来的隋唐盛世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由于马能强国亦能富民,鲜卑族非常爱马并善于饰马。在鲜卑人的文化遗存中,最突出的是大量图案精美的铜鎏金镂雕工艺的鞍马饰具。鲜卑贵族一度十分盛行戴金银质的步摇冠,也给心爱的马装饰上华丽的金步摇叶。如1988年在辽西朝阳十二台乡鲜卑贵族墓出土前燕时期的成套鎏金马饰具,其马面饰中间当卢上部有三束火苗状的火炬形,顶部插马缨;当卢周边左右对称穿附28个套管穿连的鎏金步摇叶,两侧还固定有铜鎏金马镳。可以想象出,这些马面饰披戴在马头部一定是极为华贵富丽的,从而也可联想到良马在鲜卑人心目中的地位。

北 朝 鲜 卑 族 金 步 摇 冠

北 朝 鲜 卑 族 金 步 摇 冠

从马饰具精美的装饰纹样中,可以看出鲜卑人不仅保持着草原游牧文化风格,还吸纳了中原文化的特色。如1995年在辽西朝阳县七道岭乡鲜卑墓出土的前燕时期鎏金镂雕马饰具中,有骑士射猎纹、龙、凤纹、鹿纹,底纹为大小不等的多方连续龟背纹。从辽西地区出土的这些成组成套精美的鎏金马饰具来看,其工艺的精湛、形制的美观、马具的完备与成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学术界有「中国马具是魏晋时期发展并完备起来」之说;还有学者认为这「是古老的鲜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呼伦贝尔是许多游牧民族兴起之前,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的地方。拓跋鲜卑在呼伦贝尔一带的墓葬和遗址中,留下了大量东汉时期的文化遗存,如满洲里札赉诺尔鲜卑墓群中出土的桦皮罐、陶罐、长铁剑、骨镞、木弓和弓囊,其木弓呈弧状,用一条桦木刮削而成,兽筋弦已腐蚀;弓囊用桦树皮卷曲成扁长筒形,衔接处用筋线缝合。从以上可看出,当时鲜卑族不仅就地取材制作弓矢、箭镞,同时也使用铁质武器,狩猎和军事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鲜卑族的兴盛和衰亡-第5图

飞马纹鎏金铜带饰牌 (东汉鲜卑族),呼 伦贝尔扎莱诺尔出土;此牌饰反映了 鲜卑族的古老神话传说。

在札赉诺尔东汉鲜卑墓中还出土一套两件鎏金飞马纹铜带饰,分别为带钩和带扣,均以半浮雕相对的双翅飞马作主体纹饰,其马首较大,躯干粗壮,为典型的蒙古马之特征,而马腹侧上扬的羽翼又平添了一种虚幻的神话色彩,也体现了鲜卑族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札赉诺尔鲜卑墓还出土一件长15厘米、宽2.5厘米的狩猎纹骨板,上面刻有猎人张弓射向前方一只奔鹿,有趣的是,猎人后面有一颠倒的脚朝上的鹿,显然作画者是想表达已被自己射死的鹿。骨板上面有16个圆形和长条形的穿孔,具体是固定在服饰上还是其他物品上还不十分清楚,但此图案的主要意图一定是同祈盼多打猎物分不开的。
鲜卑族武士征战铜头盔

鲜卑族武士征战铜头盔

鲜卑族的养马业和军备

鲜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经济,无论是东部鲜卑或拓跋鲜卑,早期是狩猎和畜牧经济,接着其发达的畜牧业推动了民族的兴盛发展,后来受其他民族的影响,农耕业也有了全面的发展。

鲜卑族牧放马、牛、羊、驼等五畜,其牧业发达程度超过在此之前的乌桓族。《魏书‧食货志》中载,北魏初年拓跋焘平定赫连部的统万城后,见到河西一带水草丰美,便占飞马纹鎏金铜带饰牌据为牧场,在这里养马200余万匹,骆驼100余万峰,牛羊不计其数。仅河西一地即有如此众多的牲畜,整个北方草原畜群的繁盛可想而知。鲜卑族非常重视养马业,国家设有专门管理马场的官吏「太仆卿」,负责军马的繁殖、改良、征调等事宜。鲜卑以武力威服甘肃、宁夏、青海一带的吐谷浑后,得此地著名青海良马,从而使鲜卑马种更为优良。

鲜卑族的文化风格

北魏镇墓陶俑,反映了鲜卑族汉化的趋势

鲜卑骑兵所用的武器和防护具,较之前代更为精锐,其由东胡匈奴时期的短剑、短刀,变为长槊、长刀。史称其「兵利马疾,过于匈奴」,「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所以在对外扩张中屡屡得胜,取代了匈奴、乌桓等其他北方民族,成为当时主宰中国北方的一支强劲的军事力量。从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大量鲜卑族军用物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实力,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出土的骑士征战时所戴的风帽式铸铜头盔、长122厘米的环首铁刀、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出土的由圆形铜片缀于皮革上的铜甲衣,此甲衣防护部分有前胸、后背、双臂,在双肩上为防止刀剑砍劈,分别缀有一叶形肩章式的铜片,可见其铠甲的设计制作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此外,从北魏时期的出土陶俑和墓室壁画中还可看到,不仅鲜卑族骑士征战时披甲上阵,马也头戴金属马头罩,披挂着长至脚踝的防护甲衣。

鲜卑族从早期从事的游牧狩猎经济,到后来和周边民族学会了农耕,其草原游牧文化特色中又增加了定居民族的风格,从而丰富了本民族的生活内容。在墓口处有两件武士形象的镇墓陶俑,头戴盔,面目狰狞,身穿圆领衫,足穿长统靴,双手上扬作握物状。此墓还出土有牵马俑、牵驼俑、赶牛车俑,其赶牛车男俑,头戴尖圆顶小帽,身穿长衣,似当时的汉装;牛车上面是弧顶车棚,车棚前后相通,两侧各有方窗。此种牛车与中原地区常见的牛车相似。另有八件舞乐陶俑,他们均以优美的造型表现出吹、拉、弹、舞的动作,其手中原有的木制乐器已腐朽。虽然鲜卑人创造的乐舞今已失传,但其表演的场景却由这组舞乐俑保留下来。

正是由于鲜卑族成为隋唐社会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才冲破了中华民族僵硬的一元化格局,隋唐呈现出生动的多元化局面。隋唐王朝朝气蓬勃、活力迸发的磅礴气度,隋唐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势,在中华文明史上谱写光彩夺目的篇章。
鲜卑族的文化风格 
  关于文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