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发生了哪些改变?( 12-03)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发生了哪些改变?-民族史“基督教是洋人的枪子儿打进来的,佛教是印度大白象驮进来的,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商船和骆驼运进来的”,那么,它们传入中国后,又经历了哪些变化?一、佛教的中国化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已经十分漫长,已经完全改造成为中国风格的宗教,中国化程度极深,中国人无论信奉与否,其思想观念中都有佛教的影响。故我们可以直接考察佛教关于神的观念在中国的变化。在中国的两汉三国时期,佛教刚传入中国,此时的佛教只能作为道术的一种而存在,在当时的中国人心中,佛教等于于道家的方术。这一问题可以汤用彤先生的研究:“汉代佛教,历史材料甚少,极为难言。但余极信佛教在汉代不过为道术之一。华人视之,其威仪...
儒家、道教、佛教生死观有什么不同?( 08-24)
儒家、道教、佛教生死观有什么不同?-民族史儒家生死观——重视今生——格物致知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最大。儒家的生死观是重视生的价值,回避死亡之后的事。儒家认为死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是每个人无从躲避的宿命,任何想从肉体上达到永生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因此,人们只能在生前努力于建功立业,致力于道德的修养与人格的塑造。通过立德、立言、立功创造不朽,超越死亡,亦即在个体之我的肉体死亡、腐朽之后,仍然能以精神价值的形态而存在于世,对社会、众生、国家、民族产生经久不衰之影响,从而达到永恒。佛教生死观——超脱轮回——涅槃成佛印度的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生死观方...
从佛经学来的译音“支那”,为什么成为了蔑称?( 07-27)
从佛经学来的译音“支那”,为什么成为了蔑称?-民族史一、什么是“支那”?“支那”一词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屈辱蔑称。在日本明治维新前,日本对中国的称呼还是“汉”、“汉土”、“唐土”、“中土”、“中国”等。明治维新后,日本增长了所谓的大和民族的优越感,就开始改用“支那”称呼中国。甲午战争胜利后,一直尊中国为上国的日本,欣喜若狂,开始给“支那”一词赋予了战胜者对失败者的轻蔑屈辱的含义。1913年日本根据驻华公使的商定,从此,日本政府都以“支那”呼称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日本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单方面给中国取了一个“支那共和国”的国号。到了1930年,由于中华民国政府规定,今后凡载有“支那”二字的日本公文...
为什么历史上只有灭佛而没有灭道呢?( 07-25)
为什么历史上只有灭佛而没有灭道呢?-民族史“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佛教和道教是给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也是最具规模的两种宗教,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佛教的势力都大于道教,佛教的命运相比道教也有更加坎坷,我们只听说过历史上有皇帝灭佛(三武一宗),而没有听说过要灭道,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佛教是一门外来宗教,它的很多思想和我们本土的思想是相违背的,比如佛教轻视家庭,而儒家文化下的中国人最重视的就是家庭。佛教主张出世,但是儒家文化下的中国人却主张积极入...
白莲教是怎么回事?白莲教现在还有吗?( 07-07)
白莲教是怎么回事?白莲教现在还有吗?-民族史中华历史5000年,从最早的氏族自然崇拜到巫神祈祷,再到各路神话传说人物,可以说东汉时期以前,中国本土的宗教情况是比较纷乱得,多神教,或者“老天爷”的说法一直存在。到了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当时东汉王朝从西域迎请了两位高僧,并为其修筑佛教寺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驮经”的故事,佛教正式入驻了中国本土。再到后面东汉末年张陵创建的道教兴起,佛教、道教交替兴盛,都是影响比较大的教派,除此以外,还存在着许多小的教派,如专供弥勒佛的、专供太上老君的等等,三国时期还有一个张鲁自发创建的“五斗米教”。一直到了唐朝伊斯兰教逐渐传入,以及波斯的拜火教也逐...
元朝宫廷男女双修面面观( 03-28)
元朝宫廷男女双修面面观-民族史崇尚性力的大乘教金刚乘,从印度传入中国,在元代宫廷之中极为流行。皇帝信奉金刚乘,后妃们也坚信不疑,一时之间,讲究男女双修的房中术,在宫廷之中盛行,并在京都蔚然成风。元世祖忽必列喜欢汉人修身的房中养生,也喜欢金刚乘讲究的双修。许多身怀绝技的房中术士,特别是密教术士出入宫廷,受到元世祖的特别宠遇。精通密教法术的八思巴大师,按照密教嘿金刚仪式,封忽必烈为世界君主。在元代的宫廷之中,有许多画像、塑像,都是男女双修图,图形是尊神与称为明妃的女子合欢,藏语称为雅雍。这种男神与女性配偶合欢的造型,称为双修,就是通过与女性配偶的性交来超度自己,从而达到一种修炼的最高境界...
印度最重要的几项发明:阿拉伯数字、佛教、咖喱、纽扣……( 02-24)
印度最重要的几项发明:阿拉伯数字、佛教、咖喱、纽扣……-民族史提起印度这个国家,首先涌入大家脑海的是什么呢?是香辣可口的咖喱粉,还是制作简单的抹布饼?是参悟佛道的释迦摩尼,还是独具特色的服饰装扮?当然,除了美食、宗教、服饰之外,印度还有一些发明,给世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例如阿拉伯数字。公元500年前后,随着经济、种姓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在简化数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比如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这样,不仅是数字符号本身,而且是它们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
莲花生和藏传佛教( 12-30)
莲花生和藏传佛教-民族史莲花生,印度高僧,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莲花生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大成就者之一。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成功创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他教导藏族弟子学习及译经,从印度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开创了在家出家的两种圣者应供轨范,如是等等,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藏传佛教教徒尊称他为咕汝仁波切(意为大宝上师)、邬金仁波切(乌仗那宝),作为藏教最古老流派宁玛派(含义即旧教)的祖师,其后世弟子敬称其为“第二佛陀”。通称贝玛迥乃(莲花生)。据多罗那他于1610年所著《莲花生传》所...
征服与被征服:伊尔汗国蒙古人皈依伊斯兰教( 12-19)
征服与被征服:伊尔汗国蒙古人皈依伊斯兰教-民族史蒙古人西征改变了亚欧历史,一众文明成果被推倒并以新的方式重组延续。而蒙古族群自己,也在这场历时一个多世纪,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长途旅行中被塑造、被征服,以不同的形式适应了不同的文化。伊尔汗国蒙古人自上而下改宗伊斯兰教,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例。一、伊尔汗国的建立1251年,蒙哥继承大汗之位。为了进一步拓展帝国领土,他遵照祖父成吉思汗的遗愿,派遣拖雷之子旭烈兀展开第三次西征。旭烈兀领导的蒙古第三次西征相当顺利,征服了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的地区,并在忽必烈掌政时期将该地划入其统治范围。这便是后来伊尔汗国的前身,属蒙古四大汗国之一,旭烈兀及其继承者自称伊尔汗,并尊...
密教起源于陀罗尼( 04-30)
密教起源于陀罗尼-民族史藏传佛教又叫密教或密宗,又称为喇嘛教,汉地流传的佛教叫显教,显教是显明易懂的教法,密宗把一切佛教分为显教与密教,他们认为其他教法都是如来的‘’随缘方便‘’说法,而本派的教法是如来所宣的‘’真实密意‘’,不可轻易示人,需秘密传授,因此称为‘’密教‘’。关于密教起源,众说纷纭,不过笔者个人更承认这个观点:即密教起源于大乘佛教中的陀罗尼,陀罗尼的意思的“总持”,包括保持、留住、护持等的意思。陀罗尼最早似乎是古印度记忆术的一种称呼,在印度还没有文字的年代,传法教法,全部靠陀罗尼口耳相传,后来陀罗尼的意思逐渐变得复杂化、神秘化,出现了咒陀罗尼、音声陀罗尼等。《大智...
莲花生大师将密教传入西藏( 04-30)
莲花生大师将密教传入西藏-民族史密教是怎样传西藏的?密教未传入西藏前,当地人流行信仰“苯教”,也有人称其为黑教:专以咒语役使鬼神祈祷禳福降祸,与巫术无异,像原始萨满教。(然今藏地苯教近乎绝迹,仅有西康噶鲁这个地方,尚存一丝踪迹。)大约公元400年,第二十九代藏王赤尼松赞在位,相传有一天王宫屋顶轰隆发出一声巨响,国王马上派人察看情况,发现一尊水晶观音像,以及两部经典(诸佛名称经、宝箧经)。经典用梵文书写,对当时尚无文字的西藏人来说,根本无人识读,这无疑是天书降世,自然要供奉起来了。公元650年,三十二代藏王松赞干布时期,大约在唐贞观十五年时,唐朝文成公主嫁入西藏。藏王先前已娶尼泊尔王女白...
印度历史上不断被外族入侵的原因是什么( 04-25)
印度历史上不断被外族入侵的原因是什么-民族史有种观点把印度不断被入侵归结于印度民族安于现状的性格以及寄希望于来世的宗教,这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二战之时,日本军队打到了印度的家门口,就在英国组织抵抗之时,甘地却主张英国人退出印度,印度有自己的方法抗击敌人。这是什么办法呢?“将有一排排印度人,纪律严明,手无寸铁,面无惧色地向敌人的刺刀冲,他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直到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从而使敌人心慈手软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实印度被轮番入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从地形地貌、民族和文化的统一性、种姓制度、外部力量等方面进行逐个分析。地形地貌方面。印度地区东边是平均海拔超过...
《大唐西域记》西行之旅从高昌开始( 04-09)
《大唐西域记》西行之旅从高昌开始-民族史大唐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一路西行。历史上,玄奘西行求法明显带有“偷渡”的性质。他“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到河西一带时,就被当地官员拦下,并迫令东归。但玄奘坚定不移,之后昼伏夜行,绕过了戒备森严的玉门关和五座烽火台,又在沙漠中陷入断粮绝水的危机,历经九死一生,才到达西域。唐代西域佛教盛行,敦煌文书中就有玄奘所作的《题西天舍眼塔》、《题尼莲河七言》、《题半偈舍身山》等描绘唐初西域佛迹的诗歌。唐朝人真是把写诗的天赋点满了,玄奘在艰难的旅程中也不忘赋诗打卡。▲西安玄奘法师铜像图源/摄图网高昌国国君麴[qū]文泰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得知高僧玄奘...
西域伊斯兰化:从喀喇汗王朝到叶尔羌汗国( 02-14)
西域伊斯兰化:从喀喇汗王朝到叶尔羌汗国-民族史本文所说西域,主要指中国新疆。唐时西域的佛国林立,与后世的新疆截然不同。这一转变产生于宋初至明代。这是西域文化的断层,也是新疆文化的重塑。文化的转变,归根结底是势力碰撞的结果。自从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退出西域,由此形成大国权势的真空,拉开文化重塑与民族融合的序幕。西域三十六国一、喀喇汗王朝:伊斯兰教传入使得新疆第一次伊斯兰化的是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的建立是西域格局改变的重要事件。自怛逻斯之战后,阿拉伯人停止了东进的脚步。伊斯兰教的再次东进,则是凭借喀喇汗来势凶猛的铁蹄。此前,西域的主要国家大多信仰佛教,兼有拜火教、景教等。面对伊斯兰教强劲的推进,于阗、...
于阗国简史( 02-02)
于阗国简史-民族史西域古国于阗国建立于公元前252年左右,张骞通西域后,中原王朝才知道了于阗国的存在。《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东北则乌孙,东则扜罙、于窴(于阗)”。于阗国地处塔里木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位于丝路要冲,因盛产美玉而闻名。关于于阗国的来历,有以下说法:《于阗国授记》、《于阗古史》《于阗教法史》都有类似的记载:建立于阗国的人是被阿育王抛弃的王子,他被汉王菩萨收为义子,长大后西奔,建立于阗国。实际上,于阗国人是斯基泰人的一个部落,流落到南疆后,姓氏叫做“Vi-ca”的部族首领,(汉译音为“尉迟”,意为“征服者”)。建立了于阗国。《北史》中...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