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教、佛教生死观有什么不同?

儒家生死观——重视今生——格物致知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最大。儒家的生死观是重视生的价值,回避死亡之后的事。儒家认为死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是每个人无从躲避的宿命,任何想从肉体上达到永生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儒家、道教、佛教生死观有什么不同?

因此,人们只能在生前努力于建功立业,致力于道德的修养与人格的塑造。通过立德、立言、立功创造不朽,超越死亡,亦即在个体之我的肉体死亡、腐朽之后,仍然能以精神价值的形态而存在于世,对社会、众生、国家、民族产生经久不衰之影响,从而达到永恒。

佛教生死观——超脱轮回——涅槃成佛
印度的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生死观方面,佛教认为人生在世就是一片苦海,所以生是不值得留恋的,而更注重死后来世的解脱,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涅槃成佛,脱离苦海。除此之外,对于芸众生,佛教认为如果没有涅槃成佛,就只能在六道中轮回,一世一世,没有穷尽。

儒家、道教、佛教生死观有什么不同?

佛教的生死观点,尤其是轮回转世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人开始更注重今生的行为,以超出轮回,解脱生死。同时,印度佛教也渐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儒家、道教、佛教生死观有什么不同?

道教生死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
道教源于先秦的道家,道家的生死观是生道相合,养生全生,坦然生死。道教吸收道家生死观中与道相合,又融合神仙道的长生理论,衍生出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永生观。道教认为人是由阴阳二气和合而生,气聚则生,气散则亡。为了保气而得长生,道教人士进行了长期的探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通过服食外丹和修炼内丹的两种长生方法。

儒家、道教、佛教生死观有什么不同?

道教对长生不死的执著追求,显示了中华民族对生死的一种抗争和超越,但其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虽然长生不死只是一种梦想,但道教对长生不死的一些实践,却形成了中国丰富的养生长寿的许多方法。

儒家、道教、佛教生死观有什么不同?

儒家、道教、佛教生死观有什么不同?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