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家治病为什么叫“出马”

萨满,也叫察玛,来源于通古斯语,意为“激动”、“不安”、“狂怒之人”,察玛被东北汉人谐音为“出马”。

仙家治病为什么叫“出马”

关于“出马仙”由来的故事相信很多读者都看过,很多师父都发表过或讲述过,大多近似于神话。但这些讲故事的人肯定没告诉你为什么供奉胡黄仙家的“出马弟子”不叫“出狐”或者“出黄”,而要叫“出马”这种八竿子打不着边的名称!

仙家治病为什么叫“出马”

出马仙的前身有两个附体的派系,一派是东北的“察玛”(萨满),一派是关内汉族的“香坛”。两派因满汉族人的融合而融合,成为后来的“出马仙”。
香坛,以个别种类动物仙附体为主,以少数民间传唱的地方神为辅。当时在河北省内,不同地区对仙家的信奉也有所区别:有的地方信奉“胡、黄、白、柳、灰”五大仙家的,也就是狐狸、黄鼬、刺猬、蛇蟒、老鼠;还有个别地区信奉“胡、柳、黄、刺、白”五大仙家,也就是狐狸、蛇蟒、黄鼬、刺猬、白兔…
后有李慰祖教授总结出“四大门”这一普遍认可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仙家——胡、黄、白、柳。
“香坛”在当时是虚实病症都能查出来的,有的是仙家附体直说,称之为“顶香”;有的是背后给弟子灵感,然后根据香火的情况判断,称之为“瞧香”。如果能治,香头们肯定会积极诊治,而且不收取费用,全等香客好病之后给仙家回香上供。如果不能治,也不会妄自称大、故弄玄虚。

察玛,是当时对满族萨满的称呼。满族察玛,以跳神为主,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跳大神。满族察玛信奉神灵不拘泥于“四大门”仙家,而是世间万物皆有灵。请神附体与“香坛”相似,不仅有动物“野神”,也有满族神话中的天神,厉害的大察玛被附体后可穿戴二百斤以上的萨满 服起舞而没有负重感。

当今的“出马”一词即是“察玛”的音转而成,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闯关东时期满汉文化的融合,当时一部分满语词汇混入了汉语,“察玛”就是其中一个,慢慢的被汉人读白了,便成了“出马”。例如,哈尔滨、吉林、佳木斯等地名,都是满语发音。再例如,很多所谓的东北话也都是出自满语发音:哈拉巴(肩胛骨)、旮旯(角落)、个应(讨厌)、忽悠(骗人)…
但现代“出马”人群传承“察玛”的精髓并不多,甚至可以说都只学了一些表面的花架子:
1、假模假样的穿上了满族的萨满服饰外,并无半点当年“大察玛”跳神的神韵。
2、像模像样的说起了满语乌云演变的“上方语”,却丝毫不懂其中意思。
3、“附体”之后满地打滚出洋相,比靠跳大神行骗之人还可笑。
4、最可气的就是自称为“萨满”,却不懂萨满文化,更搞不懂出马、香坛、萨满的关系。

现在有个别人刻意将“跳神”与“萨满”区别开,将“跳神”说成巫医神汉,将“萨满”描述成皇家御用祈福敬天的高逼格职业,这是无知的言论。

“跳神”不受人待见主要还是因为的确不符合现代科学观,再加上行骗者永远都是多数,所以在大众认知上成为了一个负面名词,但绝不能因为这就数典忘祖。

再者“察玛”在清王朝时期的确属于高逼格职业,但不代表民间就没有察玛跳神治病服务底层大众,就像算卦在古代社会属于下九流行当,但不代表下九流就不能出现袁天罡、李淳风这样千古留名的大师。
现代出马仙的“武堂”其实也就是传承了满族跳神这一理念,为什么武堂越来越少?那是因为懂得满族跳神的人越来越少了。相对而言,汉族的“香坛”就很普遍,主要形式就是面对面的说话聊天,当然,现在延伸到了网络也可以沟通,行内人称之为“文堂”,也唤做“稳堂”。

现在很多“香坛”传人自称“萨满”,号称传承于少数民族,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笔者真是无力吐槽。更有所谓的萨满协会,从组织者到参与者全员都是“香坛”后人,混淆“萨满”与“香坛”的概念,真是贻笑大方了。

不论是“香坛”还是“察玛”,在过去都以治疗癔病为主,在民间都是受人尊敬的奇人异士,但笔者建议还是不要混淆其中概念,可以弘扬萨满文化,但不要绑架萨满文化。

仙家治病为什么叫“出马”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