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科尔沁沙地系统环境演化的特殊性
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巴克窑地区的植被、水文和沙丘系统似乎存在着一种自振荡相互作用机制。植被的减少或消失引起沙丘活化,二者将通过增加雨水入渗和减少植物蒸腾抬高地下水位,形成湖泡和沼泽;地下水位的上升反过来又有利于沙丘的固定和植被的恢复;一旦植物生长得更为茂密,湖泡水面变得足够大,蒸发和蒸腾作用亦将随之加强,并致使地下水位趋于下降,重新造成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水分条件(任国玉、肖平,1997)。这个系统自振荡相互作用机制的运行需要人类活动或气候变化等初始扰动因子的触发。
图3科尔沁沙地沙丘、植被、湖泡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模型
6.主要结论及建议
伴随着长期气候变化,全新世东北的植被和其他环境要素也发生过显著变化,现代植被、土壤、河湖水系、沼泽湿地等均为近6000年以来逐渐形成。与此同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始于6000年前,并具有从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地逐渐扩展之势。三江平原、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等地区人类活动的明显影响只发生在近百年以内。自中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始终是区域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参考文献:
马学慧等,1987,我国泥炭形成时期的探讨,地理研究,6(1),31-41
孔昭宸、杜乃秋,1984,三江平原末次冰期的植物化石和孢粉组合,地理科学,4,(1),76-80
刘金陵,1989,长白山区孤山屯沼泽地13000年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古生物学报,28,(4),495-509
任国玉、周薇.辽东半岛本世纪气温变化的初步研究.气象学报,1994,52(4):493~498.
朱士光,1992,历史时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植被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4,105-119
孙湘君、袁绍敏,1990,据花粉资料推断吉林金川地区最近1万年的植被演化,刘东生主编,黄土.第四纪.全球变化,科学出版社,46-57
孙湘君、翁成郁,1992,全新世东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发展史,植物学报,34,(5),394-401
孙建中等,1985,东北末次冰期的古环境,中国第四纪研究,6,(1),82-89
陈隆勋等,1991,近四十年我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应用气象学报,2(2),164-173
陈承惠等,1977,辽宁省南部一万年来自然环境的演变,中国科学,(1977)6,603-614
夏玉梅,1988,三江平原12000年以来植物群落发展和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地理科学,8(3),240-248
龚高法等,1979,黑龙江省的气候变化,地理学报,34(2),129-137
满志敏、张修桂,1993,中国东部中世纪温暖期的历史证据和基本特征的初步研究,张兰生主编,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海洋出版社,95-104
任国玉、张兰生,1997,科尔沁沙地麦里地区晚全新世植被演化,植物学报,39(4),35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