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女真是怎样从牡丹江迁到苏子河的

据明末所修万历《大明会典》记载:“盖女直三种,居海西等处者为海西女直,居建州、毛怜等处者为建州女直·····其极东为野人女直,野人女直去中国甚远,朝贡不常。”(女直即女真)。

明成祖朱棣在东北设了几百个卫所,其中一支女真人生活在原渤海国率宾府建州故地,以旧地名命名为“建州卫”,后增设“建州左卫”、“建州右卫”、“毛怜卫”为建州子卫,约等于现在的一个市管辖了3个县。

建州女真原是女真族三大部之一,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名称来源于其初迁到渤海率宾府建州故地,成员主要为元代胡里改、斡朵怜、托温三万户府管辖下的女真人。

胡里改万户诸部的名称来自胡里改江(也被记载为虎尔哈河),也就是牡丹江的镜泊湖以下河段,金国以水为名设行政机构胡里改路,元国时延续旧称设胡里改军民万户府。

建州女真先民受到明初在东北地区招抚活动的影响,同时也为了逃避野人女真的侵扰,其部落多次迁徙。迁徙都是向经济较为发达的辽东地区靠拢,结果导致了女真各部的飞速发展。

明永乐帝即位后,对东北女真诸部采取积极招抚政策。永乐元年(1403)十一月,女真胡里改首领阿哈出等赴南京朝贡。
《明太宗实录》记载:“女直野人头目阿哈出等来朝,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阿哈出为指挥使,余为千百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明廷在胡里改部住地设建州卫(今和龙县境内),任命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
永乐二年(1404),明廷正式遣辽东千户王可仁携明成祖敕谕招抚女真诸部,建州卫正式设立,这便是建州女真名称的由来。
当时在阿木河(斡木河)一带居住的女真斡朵里部(今图门江中下游到朝鲜半岛咸镜北道会宁市、茂山郡一带)首领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在图们江一带的女真部落中颇有威望,自然也成为明廷的招抚对象。

永乐三年(1405)九月,猛哥帖木儿随明使入京觐见永乐皇帝,归附明朝。明成祖“授猛哥帖木(儿)建州卫都指挥使,赐印信、银花金带,赐其幞卓(即头巾)、衣服、金银、绮帛”,管辖斡朵里女真部。这就是后来的建州左卫。
按照明朝的制度,卫的长官为指挥使,都司的长官为都指挥使。
永乐四年(1406),阿哈出因与朝鲜关系恶化,便率众由图们江北岸西迁至辉发河上游的凤州(今吉林省梅河口市山城镇)居住。
永乐九年(1411),猛哥帖木儿也因与朝鲜关系不和,率部西迁至辉发河上游的凤州,与建州卫阿哈出同住一地。同年,阿哈出逝世,由其子释家奴(李显忠)袭官。
永乐十四年(1416),明廷正式设建州左卫于凤州,命猛哥帖木儿管建州左卫事宜。永乐十八年(1420)释家奴去世,由其子李满柱袭官,统辖建州卫。
猛哥帖木儿所部在凤州居住了13年,迫于蒙古骑兵的侵扰,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又东迁回到斡木河(阿木河)一带居住。猛哥帖木儿回到阿木河后,效忠明朝积极守边,不断得到明廷的嘉奖。次年,建州卫都司李满柱为避战乱,移居至婆猪江(浑江)苏子河一带居住。
宣德元年(1426),因猛哥帖木儿忠顺守边,明廷升他为都督佥事。宣德八年(1433),猛哥帖木儿进京朝贡时,被封为右都督佥事,其弟凡察为都指挥使。

杨木答兀为一辽东千户,此人不受明朝管束。宣德八年(1433)八月,猛哥帖木儿因协助明朝反击杨木答兀而遇害,次子董山被掳去,时年十五岁,弟凡察幸免于难。这一事件史称“斡木河之变”也叫“阿木河之变”,此次建州左卫蒙受巨大损失。
宣德九年(1434),凡察进京朝贡,明廷“升建州左卫都指挥佥事凡察都督佥事”,执掌建州左卫。后猛哥帖木儿次子董山被毛怜卫指挥哈儿秃等人赎回。
阿木河之变后,凡察深感在阿木河实难久居。便于正统五年(1440)六月,建州左卫凡察、董山率部经过婆猪江(浑江),到达苏子河与建州卫指挥使李满住(阿哈出之孙)汇合。
明廷得知后,便将凡察所率的建州左卫也安置在了以苏子河上游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村)为中心的地域,包括桓仁县以西的丘陵地带,二者比邻而居。
前面我们说过,猛哥帖木儿阿木河之变中遇害身亡,其子董山被掳,明朝便命凡察执掌建州左卫,现在作为正统继承人的董山回到了部落,且还藏有猛哥帖木儿的旧印,此时部落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心向董山,但是凡察是明廷正式册封的,明廷自然倾向凡察,欲使凡察掌左卫事,董山佐之。这就使得董山与凡察叔侄二人的关系愈加紧张,董山也是对朝廷的谕旨置之不理,这便是历史上的“卫印之争”。
鉴于此种局面之下,正统七年(1442)二月,明廷增设建州右卫。《明英宗实录》记载:“分建州左卫,设建州右卫。升都督佥事董山为都督同知,掌左卫事;都督佥事凡察为都督同知,掌右卫事。董山收掌旧印,凡察给新印收掌。”也就是说,由猛哥帖木儿次子董山掌左卫印,凡察掌右卫印,叔侄二人的卫印之争得到了妥善处理。

于是就出现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这便是建州三卫的由来。建州三卫同住苏子河,婆猪江(浑江)一带,标志着建州女真部落联盟的形成。

建州女真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怜卫。元末明初,元代五万户府之一的胡里改女真部,南迁时分为了两支,一支由阿哈出率领,后明设建州卫领之。
另一支跟同属元代五万户府之一的猛哥帖木儿所率的斡朵里部一起,迁至图门江一带,于永乐三年(1405)明朝设毛怜卫领之,其地理位置大概大约在今朝鲜东北面图们江下游咸镜北道会宁市和庆兴之间。
《明实录》永乐三年十二月:“毛怜等处野人头目把儿逊等六十四人来朝,命设毛怜卫,以把儿逊等为指挥、千百户等官,并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毛怜卫原本是居于图们江一带,后来随着建州三卫的飞速发展,其部众陆陆续续有移住建州者,他们依附建州三卫,和建州三卫同为建州女真的主体。
《李朝实录》记载:“建州卫来朝于我者,路由毛怜卫;毛怜卫入贡上国者,必经建州卫,其声势相倚”,上国即是明朝。由此可见,不论是从他们的源远来看,还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毛怜卫和建州三卫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密切的。

注:

率宾是府、路名。渤海国置府,以境内率宾水(今绥芬河)得名。治所在今黑龙江东宁县东大城子。辖境约当今绥芬河流域及其附近一带。全为恤品路,移治今苏联乌苏里斯克(双城子)。附近蒲鲜万奴建东夏国时(1215—1233)仍称率宾路。东夏国亡,废。

原率宾府辖华州、建州、益州,率宾府驻华州,现在是俄罗斯境内的乌苏里斯克(双城子)。

建州,现在是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宁镇大城子村。

建州卫取旧地名,也就是在这里。

毛怜卫,是现在的黑龙江省穆棱市穆棱镇,“穆棱”和“毛怜”只是少数民族语言在不同时代的音译不同写法。

真正的满清祖宗发祥地应该是黑龙江省的穆棱和东宁两个县(市),或者应该再扩大一些,但是那边已经是俄罗斯的土地。

建州女真是怎样从牡丹江迁到苏子河的 
  关于女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