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句丽

小高句丽指的是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王族后代建立的一系列复兴政权。

小高句丽之一:高句丽灭亡仅两年后,大唐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发兵攻陷西域18州(均在今新疆境),唐朝西北边境告急,唐高宗命安东都护薛仁贵出师西北。薛仁贵一走高丽酋长钳牟岑立刻乘机起反唐,于四月拥立高丽王高藏的外孙安舜(又记为安胜,他还是高句丽渊盖苏文之弟渊净土之子)为主,进犯唐朝东北地区。唐高宗于是任命高侃为安东都护、东州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卫大将军李谨行为燕山道行军总管,率军进攻,并派司平太常伯杨防收容高丽逃亡者。在唐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安舜将钳牟岑杀死,投奔新罗(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咸亨二年(671年)七月初一,高侃率军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击破钳牟岑的残余部队。咸亨三年(672年)十二月,高侃于白水山(一说泉山,在全州南海中)再败其余部,并将增援的新罗兵击败,俘2000人。新罗八月册封原高丽王高藏的外孙安舜为“高句丽王”,册文称赞其”流离辛苦,迹同晋文;更兴亡国,事等卫侯”(由此册文即可看出,不管新罗还是高句丽,与中华文化渊源颇深),希望”永为邻国,事同昆弟”;安舜(安胜)等也表示”愿作藩屏,永世尽忠”。

674年新罗改封安胜为“报德王”,678年建立北原小京(今韩国江原道原州),683年,新罗神文王”征报德王安胜为苏判,赐姓金氏,留京都,赐甲第良田”,高句丽遗民的报德国就此灭亡;685年,新罗”始备九州”,统一全部完成。半岛进入统一新罗时代

小高句丽之二:安东,699年,武周册封高句丽宝藏王的三儿子高德武为安东都督。部分朝鲜半岛历史学家称高德武在安史之乱后,建立了小高句丽,由于安史之乱和渤海国给唐的压力,唐在原高句丽故地危机重重。在此背景下,高德武宣布反唐废除安东都督府创建小高句丽。小高句丽与渤海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大约在820年,渤海国大仁秀执政期间,小高句丽被渤海国吸收。

关于这个小高句丽说法的真实性,高德武建立了小高句丽被多数历史学者认为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因为他们根据的只是《新唐书》的这句话:”明年,以藏子德武为安东都督,后稍自国。至元和末,遣使者献乐工云”,属孤证。《三国史记》只是照抄此句,两书特别是《三国史记》没有再提及高德武。《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宝藏王》:”徙其人於河南·陇右诸州。贫者留安东城傍旧城,往往没於新罗,馀众散入靺鞨及突厥。高氏君长遂绝。垂拱二年,以降王孙宝元,为朝鲜郡王,至圣历初,进左鹰扬卫大将军,更封忠诚国王,赐{使}统安东旧部,不行。明年,以降王子德武,为安东都督,后稍自国,至元和十三年,遣使入唐,献乐工。”  再没有其他史料证明所谓小高句丽的存在。
在《新唐书》的作者宋祁、欧阳修看来所谓”后稍自国”,就是王氏高丽取代的高丽,即弓裔建立的泰封国–通称后高句丽。
《新五代史·高丽传》:高丽,本扶余人之别种也。其国地、君世见于唐,比他夷狄有姓氏,而其官号略可晓其义。当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同光元年,遣使广评侍郎韩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朴岩来,而其国王姓名,史失不纪。至长兴三年,权知国事王建遣使者来,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义军使,封高丽国王。建,高丽大族也。《元史·高丽传》垂拱以来,子孙复封其地,后稍能自立。至五代时,代主其国迁都松岳者,姓王氏,名建。金毓黻的《东北通史》认为”元和末,遣使者献乐工”的高丽,应该是渤海国,误抄《册府元龟》之故。其实安东都护在高德武之后,还有薛讷、王玄志、高震(宝藏王的孙子)诸人。渤海国终其始末,也没有控制以辽阳为中心的辽东半岛。也就是说,高德武及后人并没有建立过任何独立政权,即无小高句丽这个国家。

小高句丽 
  关于高句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