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巴尔虎

本文探讨今天内蒙的巴尔虎蒙古人在历史上的沿革和踪迹。巴尔虎又称拔野古。

在蒙古民族形成以前,巴尔虎就做为丁零(高车、铁勒)的一个部落,生息在蒙古草原北部。根据史学家考证,活跃在北亚草原上的主要人群,在商周时期是鬼方,在汉魏时期是丁零(卫律曾封为丁零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是高车,在隋唐时期是铁勒。学者进一步认为:鬼方、丁零、高车、铁勒,均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名称。范文谰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就提到:从公元前3世纪起,拔野古(巴尔虎)等15个部落参加了一个被称为丁零的部落联合体,活动在北海(贝加尔湖)以南,独洛河(土剌河)以北一带。由此可见,巴尔虎人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2300年前。在丁零、高车、铁勒等民族中始终能见到古代巴尔虎人的身影。

巴尔虎属于林木中的百姓。历史上,巴尔虎人曾经几次走出过贝加尔湖沿岸的山林地带,进入过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由于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一直过着半狩猎半畜牧业的生活。巴尔虎的牧人同时又是猎人和渔夫,因此,在蒙古帝国统一前夕,被称为“林木中百姓”。

巴尔虎不同于蒙古本部,但黄金家族有巴尔虎血统。早在蒙古部兴起之前,巴尔虎与蒙古作为两个相距不算太远的部落就有过长期密切的交往历史。据《蒙古秘史》记载,其中有两位成吉思汗的先人与巴尔虎人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那就是著名的13世祖母阿兰豁阿和6世祖海都。阿兰豁阿出生于巴尔虎人近亲秃马惕部,她的母亲则是纯粹的巴尔虎人,海都被巴尔虎人相救后并拥他为首领。从阿阑豁阿的出身及海都的经历来看,成吉思汗的孛儿只斤氏家族中早就融入了巴尔虎人的血液。所有这些,都为蒙古部兴起后形成统一的蒙古民族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巴尔虎在成吉思汗时代正式融入蒙古。1206年(宋开禧二年),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全蒙古贵族参加的大忽里台(聚会),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起“大蒙古国”即蒙古帝国。1207年,成吉思汗派其长子术赤收复了“林木中百姓”,其中包括巴尔虎人也被囊括在蒙古民族共同体之中。成吉思汗把归附后的“林木中百姓”分编于各个千户之中。巴尔虎人、布里亚特人,也就是这一时期,被分散编入各千户中,并随各自所在的千户参了成吉思汗以后的远征活动。由于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对外扩张,到元朝时期,蒙古族已经分布在欧亚大陆,但主要聚居区还是在大漠南北的广袤草原上。大部分巴尔虎人在元朝时仍居住在贝加尔湖地区,那时这里归岭北行省管辖。

成吉思汗对巴尔虎人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赞许说:“出生在巴儿忽真、脱古木、斡难、怯缘连河的男孩,每一个都很勇敢,未经教导就懂道理,很聪明。那里出生的每一个女孩未经装饰、梳理就很美丽,面色泛红,而且无比灵巧、伶俐、品德好。”这一由衷赞美的语言充满着民族自豪感。事实上,巴儿忽真、脱古木、斡难、怯缘连河这一区域正是蒙古人的摇蓝和龙兴之地。如果说走出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尼伦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是蒙古人的两个源头的话,那么生活在贝加尔湖周边的巴尔虎等“林木中的百姓”,应该是蒙古民族的第三源。

在蒙古帝国时期,巴尔虎人成为了蒙古铁骑的重要成员参与了开疆扩土征战四方的战争。很多人立下汗马功劳。直至明朝政权建立,元朝皇室北撤,蒙古内部各大封建主却乘机称雄一方争夺霸权,形成了部落割据、战乱不止的局面。由于领属关系的变迁,这一时期很多巴尔虎蒙古人流落到东、西蒙古各部落,成为蒙古左右翼各万户的属民。

从北元至清初,在这段漫长的时期内,巴尔虎几经周折,除由于各种原因分属各部并融入蒙古族其他部落的之外,巴尔虎人的主体部分仍然生活在从贝加尔湖到外兴安岭的北亚森林、草原地区。传说巴尔虎人起初有十一个姓氏(与布里亚特人的传说相同)。随着历史的延续,巴尔虎部落的人口逐渐增长,又繁衍出很多支系,他们逐渐占据了从贝加尔湖东岸到、音果达河等诸河流域,一直延伸到外兴安岭西北部的辽阔地域游牧和狩猎。这时巴尔虎人逐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仍然游牧在贝加尔湖东岸巴尔古津河流域一带,这些巴尔虎人被称为巴尔虎西支,另一部分从维季姆河逐渐向东,往外兴安岭一带迁徙,他们被称为巴尔虎东支。

巴尔虎深受满清政府重视,在清朝进入新的大发展时期。随着中国的东北地区后金政权逐渐强大,蒙古各部纷纷归附。从1635年以后,按照后金政权的指令,生活在大兴安岭以西的乌拉特、四子部、茂明安三部陆续向西南迁徙至今乌兰察布草原,阿鲁科尔沁部迁往西拉木伦河流域。这些蒙古部落内迁后,被挤促在维提姆河一带的巴尔虎人有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和优良草原牧场。从而他们迅促扩展到尼布楚河流域、外兴安岭西北部以及额尔古纳河北岸至黑龙江上游等地游牧。如果连乌第河流域的巴尔虎东支也算在一起,形成了互不统属、各自为政的几大部巴尔虎部落。

康熙和雍正时期,清政府为易于管控,及增强北部边疆地区的力量,先后将大批巴尔虎人迁入呼伦贝尔地区。

历史上的巴尔虎 
  关于蒙古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