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萨满舞的太平鼓

      “太平年间太平鼓,边打边唱边起舞”,太平鼓源于满族萨满祭祖跳神时用之单鼓、呈椭圆形,蒙以马、驴或羊皮。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悠久历史的萨满教衰落了,萨满也销声匿迹,但萨满舞中积极的文化内涵却在民间得以传承。流行于北京西部地区的太平鼓就是从满族祭祀、祈福、驱邪、庆喜的萨满歌舞演变而来的优秀民间舞蹈艺术,太平鼓在京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太平鼓可边打边舞,也可间打间唱。舞离不开鼓点,鼓点又随舞而变化,鼓和舞有机配合。击鼓技法有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上下左右震颤铁环等,形成清脆多彩的音响,充分体现着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纵横离合。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缠人,人鼓合一。老艺人们认为,太平鼓耍的好坏,要看鼓的动态、身体的姿势。由于过去妇女缠足,于是形成了女性太平鼓基本动律为“扭劲”和“颤劲”;男子的动律特点则是“扇劲”和“艮劲”。

      太平鼓是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圆形,鼓面用羊皮做成,鼓边上配几个红色绒球,鼓柄下端拴若干铁环。耍鼓时,表演者一面击鼓抖环,一面腾挪跳跃。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鼓点打得上下翻飞;女孩儿的舞姿柔韧,轻巧,很美很俏。鼓与腰铃并用这一显著特征,是最明显的满族萨满“跳神”的痕迹。太平鼓是满族由辽东传到辽西,跨过长城逐渐传入北京一带的。满族萨满祭祀用太平鼓,鼓框用铁条弯成,鼓面呈椭圆形,长径48厘米,短径38厘米,鼓框高1.5厘米~2厘米,单面蒙以马皮、驴皮或者羊皮。鼓柄长有20厘米左右,柄下端大铁环直径16厘米以上,大环中串以直径6厘米小铁环。鼓棰称鼓鞭用竹制成,鞭长有44厘米,鞭尾系以红绸巾为饰。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兴安盟流传的太平鼓,鼓框呈扁圆形,鼓面宽有30厘米,鼓鞭用竹棍或着细木棍制作,鞭尾系彩绸。

     京西太平鼓与萨满“跳神”活动相比,太平鼓除了在形式上保留了一面跳神的“神鼓”外,与祭祀活动已经没有任何直接联系了。但是,人们潜意识中的“神鼓”保平安祈盼太平的意念依然是太平鼓得以绵延的动力

      清代以来,太平鼓曾在东北、华北广大地区流传。传统的太平鼓舞蹈规模不大。清末年间,玩鼓的多是妇女,她们只在自家庭院结伴玩耍。日伪时期,日本人摧残中国民间文化,太平鼓几乎销声匿迹。新中国成立后,为庆祝解放,太平鼓艺人加入了游行的队伍,太平鼓从此才变得壮观起来。令人难忘的是1984年10月1日,京西太平鼓以二百多人的庞大阵容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的游行大军。太平鼓这一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第一次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太平鼓做为一种北方民间特色文化,会继续传承下去。

​源自萨满舞的太平鼓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