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民族的形成,源自契丹

契丹族(英语:Khitay)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

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保大五年(1125年)灭亡。契丹人髡发,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

公元1125年辽王朝灭亡后,契丹族的一支北徙黑龙江流域,在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形成新的人们共同体——达斡尔族。

达斡尔民族的形成,源自契丹

他们具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各部落间民族认同和凝聚力。他们自12世纪起分布在石勒喀河至牛满江(布列亚河)的广大地区,沿黑龙江北岸及其支流阿尔丹河、沃热迪河、鄂嫩河、毕日杨河、何斯尔河、精奇里江、牛满江等河流域,以哈拉或莫昆为单位形成数十个屯落,形成自己的聚居区域。

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中的独立语言。他们的语言中虽然含有约百分之四十的与蒙古语相近或相同的词汇以及少量后来吸收的汉语、满语、鄂温克语以及俄语词汇,但直到近代仍有百分之四十六的词汇属本民族独有。

这种独立的语言在数个世纪以前即已形成。达斡尔人耕种的传统农作物荞麦、燕麦,是与他们喜食的荞面条、荞面饼和燕麦炒面等传统饮食习惯相联系的。他们饲养各种牲畜,但务牧而不游牧,不同于蒙古等游牧民族。

达斡尔民族的形成,源自契丹

他们按季节进行狩猎生产活动,但行猎而不游猎,不同于游猎的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共同的地域分布、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形成和增进了达斡尔各部落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在反抗清王朝征服的“索伦部战役”中,各部落在“达斡尔”的旗帜下浴血奋战;在抵抗沙俄侵略者的残酷斗争中,也是在“达斡尔”的旗帜下,坚持斗争,流血牺牲的。这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形成并走向成熟。

达斡尔民族的形成,源自契丹 
  关于契丹的文章: